鹽月桃甫1886(明治19)年生於日本宮崎縣兒湯郡三財村,本名永野善吉,1908年入贅於都農町鹽月傳次郎之婿養子,改姓鹽月。宮崎師範學校、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畢業。曾任教大阪浪華小學、愛媛縣師範學校、松山高等學校、臺北中學校、總督府高等學校,臺北帝國大學、宮崎大學等校。鹽月桃甫在東京美術學校受黑田清輝的外光派畫風影響,在四國時期(1915-1921)油畫入選日本第十回「文部省美術展覽會」,在松山時期曾以南畫水墨創作,如本館典藏的〈溫泉圖〉,另「木兆」或「桃甫」之落款開始出現於畫作中。1921年來臺26年,1946年被遣送返日。除推動「臺灣美術展覽會」的創辦,並擔任1927至1936年「臺灣美術展覽會」、1938年至1943年「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的西洋畫部審查員。創立民間畫室「京町畫塾」及指導「黑壺會」畫會,對近代臺灣美術發展有重要貢獻。鹽月桃甫的用色鮮烈、氣勢雄渾、筆觸倏然,呈現典型野獸派風格;在題材上多以臺灣原住民為主,展現對臺灣風物的傾心與熱愛,此成為其畫作一大特色。
鹽月桃甫在臺灣期間常以原住民人物與山海風景主題,運用西方印象派、野獸派的色彩及東方水墨線條,並用油彩重塗及粗曠黑色線,建立自我且具地方色彩之作品。1930年10月的霧社事件,日本殖民政府對原住民軍事鎮壓,共計超過一千名社民喪生。身為「臺灣美術展覽會」審查員的鹽月桃甫,創作了以霧社為題材的作品數件,如一百五十號油畫作品〈母〉描寫事件後母子流離失所的景象,表達對原住民關心及對統治者殘暴行為進行矛盾又深沈的反省。本作品鹽月以強烈的橘色鋪設整個底色,再以其他色彩勾勒人形姿態,一大塊畫有紋路的賽德克族的白色方巾斜向地披在人物身上,四條由上而下的白色線條則強而有力的突顯族群幡旗的力量,而原住民嗔目的眼神訴說無言的抗議,鹽月桃甫使作品超越寫實主義的風格,而加深其象徵意義的精神層面。畫面中的紅色在賽德克族代表血液力量,此外包括藍色、綠色和黃色等原始色彩,也是原住民或臺灣風土的特色意象。
鹽月桃甫在臺任教期間,碰到施行「內地延長主義」以及日本自由畫教育風行的時期,便極力強調個人思考與繪畫表現的自由,展現個性及創造力,多是觀念的提點而非技術的傳授,其教育觀接近1919年山本鼎的自由畫教育理念,或大正時期自由主義風潮。鹽月桃甫在臺26年間以美術教師、官展審查員等角色,是影響臺灣近代美術發展的重要人物,常被拿來與石川欽一郎作比較。鹽月強調富於自由、個性的美術教育作風,對於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發展有不可忽略的影響。
中文作品名: | 霧社 |
---|---|
英文作品名: | Wushe |
作品年代: | 1934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33×24 cm |
作者: | 鹽月桃甫 |
作者年代: | 1886 - 1954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