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出生於台北,1984年自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2003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創作碩士班;曾獲美國Freeman基金會亞洲藝術獎首獎(2000)、第八屆李仲生現代繪畫創作獎(2004)廖繼春油畫創作獎(2005)等。其90年代初期的作品是以轉喻的手法,詮釋人在社會中受到壓抑與束縛的生命經驗,如1993年發表的《冷冽張力》系列及1994年的《新樂園》系列,在冰冷、詭異的畫面上常出現蠕動的有機腺體、金屬般的銳利鋸齒、冷硬的幾何框架等,與週遭不著邊際的混沌空間形成一種對立與不協調的視覺張力,彷如想要突破禁錮與俘囚狀態的心靈活動,在焦慮的掙扎中滲出強烈的不安與疏離感。
1996年發表的《夜慾風景》系列則明顯轉型到現實社會的入世主題,在畫面上運用了台灣各式流行文化的視覺元素,藉由「性」的題材與「性」的隱喻,來揭露台灣當代社會底層墮落、縱慾與道德淪喪的心理狀態。1997至2005年的《暴喜圖》系列開始以「自畫像」進行內在自我的審視,以混合著古典寫實與超現實的繪畫手法,大量運用象徵、隱喻性的符號來表述其自愛、自戀、自溺的意識情境,誠實且深刻的剖析其進入40歲哀樂中年的心理狀態。2006以後的作品仍以自畫像為視覺文本,但援引中國古典小說、西方神話、經典名作場景、流行商品意象等,拓寬個人圖像學的演繹路向。2013年以「慾圖.吉祥」為展名發表的作品,自我開始隱身於畫面之後,將人生曾經的殘缺、破碎與缺憾,隱藏在象徵吉祥喜慶的物件中。
本作仍保持郭維國「弔詭組合」的一貫風格,不同的是,早期《暴喜圖》不時會出現的捆、綁、掙脫的意象,以及後期自畫像在個人劇場中對七情六慾的自在展演,在此轉變為一種更加直白、卻略顯暴力的敘事情節。畫面中台灣雲豹以利齒撕裂喜鵲身體,呈現創傷見血的驚怖視效。富麗中的破敗何喜之有?畫家對慾望曾經的曖昧遮掩,在此作中宣告退位,進入心境轉化後的一個新慾望場域。
郭維國在1980年代,即常以作品中潛伏的焦慮、晦暗悲愴的氛圍、騷動衝突的意象,顯現出他對物象內在本質的敏銳感應力。1987年解嚴之後,當藝術界對定位台灣主體性的訴求積極回應,郭維國也創作了許多影射體制議題的作品,暗示逃脫禁錮的深沈想望,這些作品看來傾向強烈的政治性發言,卻再次顯現他對心理狀態精銳的剖析能力。1990年代後期,隨著本土化訴求的退燒,藝術界回歸「藝術本質」的創作面,郭維國轉從自己的身體影像出發,用《暴喜圖》帶有強烈「內心體驗」的自畫像,正式宣告進入個人「意識情境」,展開具強烈自我突破、自我批判及醒覺意圖的創作轉向。自此之後,富含個人記憶、情感、經驗與幻想的扮裝身體,成為其展演心理空間與心理地圖的投射之物,藉由揭示與披露隱藏於意識底層的種種慾望,創造一個得以喘息、淨化的場域,撫慰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真實自我,尋求解放與救贖。
中文作品名: | 報喜圖 |
---|---|
英文作品名: | Reporting the Good News |
作品年代: | 2012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50×200 cm |
作者: | 郭維國 |
作者年代: | 1960 - |
典藏單位: | 袁良宏 伉儷收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郭維國 Email:kuokwkuo@ms5.hinet.net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芭蕉樹下 盪鞦韆 紅絲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