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志1959年出生於台灣嘉義,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1988年以雕塑作品〈自然的控訴〉獲得台北市立美術館「中華民國美術新展望」優選獎。1990年至法國巴黎遊學,旅法期間,他體悟到一切藝術莫不根植於本土,唯有對家鄉進行更深度的探研,才能拓展個人創作生命的寬度與廣度。1994年他毅然返台,開始追本溯源,從出生成長的嘉義山林去追索藝術的靈思與養分。
王文志1990年代的許多作品都帶有傷痕、創傷、哀悼的災難意象,以剛強原木為媒材所呈顯的壯美痛思意韻,投射對母土遭受天災肆虐的悲憫共感。人與自然如何共生共榮,始終是他創作關懷的重點命題,隨著對山居生活經驗的吐哺體會,藤、竹開始成為他主要的創作媒材,並取其柔韌、婉轉、可編織的特質,在造型中發展出一個「身體與自然全面接觸」、可供身心靈沉潛的巨形容器。他的大型裝置作品兼具雕塑與空間營造的雙重角色,經由一個洞穴式的主體空間,喚醒觀眾沉睡已久、與自然久違的身體記憶與感官知覺,並藉著編織結構的交錯縫隙與突凸,迫使觀眾在進入主空間的行進過程中,必須採取或行、或爬、或跳的身體運動,以此召喚被都會生活馴化的原始本能,與自然進行對話。
本作以巨型原木切片為媒材,圈合的方式採用傳統檜木桶的工法,圍繞成一個觀眾可自由進入的沉浸式場域。這個由原木包納的空間,在視覺、觸覺、味覺上皆帶著濃厚的自然山林氣息及粗獷原始的生命力,置身其中,彷彿進入到原始山林,又像是在一個充滿生命力量的小宇宙。此作在展出場域,創造了一個具有內在精神召喚力量的儀式性空間,讓觀眾在此與自然的生息相融共感。
1990年代的台灣藝術,走過解嚴的衝撞與激情,藝術題材、表現形式蓬勃生發,走向了百花齊放的表現。而藝術展演空間,亦在經濟富裕、文化政策日趨活絡開放的加持下,不但走向多元化,亦逐漸取代1980年代的畫會團體,成為刺激藝術發展的重要推手。所謂的「展演空間」包括了美術館、替代空間、閒置空間、以及由各縣市政府所推動的戶外美術節活動。空間的多元化結合策展機制的興起,使裝置藝術在這一波美術風潮中取得了相對的發展優勢。
在繁多的裝置藝術創作者中,王文志以其用台灣在地竹、藤為素材所編織而成的獨特造型建立風格特色。1997年參加嘉義「大地‧城市‧交響-台灣裝置藝術展」的〈大衣櫃〉是他第一件巨型戶外裝置作品,以原木樹幹搭造,營造出具有母體意象的內部空間,並以巨大的紀念碑體外型,反映母土天災頻仍的創傷。此後,在作品中搭建一個具洞穴或母體意象、供心靈沉潛靜思的場域,逐步成為王文志造型的焦點。隨著竹、藤的使用,他的擬境生產開始結合甬道結構,也為民眾對作品的互動參與,布建了一個宛若尋訪原鄉的時間、空間及行為、心理的轉化過程。
中文作品名: | 方外 |
---|---|
英文作品名: | Beyond the Site |
作品年代: | 2001 |
媒材/分類: | 裝置藝術 |
尺寸: | 350×320×320 cm |
作者: | 王文志 |
作者年代: | 1959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王文志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