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欽一郎,號一盧,1871(明治4)年生於日本靜岡,遞信省東京電信學校畢業。石川青少年時隨小代為重學習西洋畫,加入「明治美術會」後受英國水彩畫家伊司特影響,1897年入川村清雄門下並與之創辦「巴會」。其作品〈森之道〉入選第一回「文部省美術展覽會」,至1936年共4次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或以無鑑查身份出品新「文部省美術展覽會」,1943年並入選「明治美術名作大展」。1900年石川進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擔任通譯官,歷經「八國聯軍」戰役、滿州軍。1907年、1924年二次來臺,在臺北中學、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及臺北師範學校教授圖畫,除以作品及文章發表介紹臺灣風光外,亦透過寫生與臺灣畫家交流,鼓勵學生組織「七星畫壇」、「臺灣水彩畫會」、「赤島社」,啟蒙臺灣第一代西畫家如倪蔣懷、陳植棋、李石樵、李梅樹、李澤藩等。1927年促進「臺灣美術展覽會」成立,並至1932年擔任西洋畫部審查員,對臺灣美術發展深具引導意義。
〈從圓山神社眺望臺北〉此作品是從位於臺灣神社(今圓山飯店)眺望臺北市區。臺灣神社是日人為紀念率軍來臺的北白川親王而建造的。以三種主要色調區分平原、市區建築、遠山與天空,其中畫面中間較高的紅色建築物應為臺灣總督府之中央塔樓,以極為簡潔、灑脫的筆法表現出具清朗淡雅之畫風。臺灣神社於1927年「臺灣新八景」票選活動中被指定為別格(特選),從此地遠眺臺灣最高行政中心總督府,其中殖民主義支配權力空間之意義不言而喻。
石川欽一郎第一次來台(1907-1916)期間仍以參加日本中央的美術活動為主,但透過邀請日本水彩名家三宅克己等來「臺灣美術展覽會」,推動臺灣水彩畫的發展,以及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介紹臺灣的風貌之圖文。第二次來臺(1924-1932)石川透過教學、發表、講習、邀展、出版等方式積極於臺灣美術教育的推動,傳遞具印象派畫風明亮、鮮麗色彩表現之新自然觀精神的水彩畫。受他教導的臺灣第一代西洋畫家,繼續在臺灣各地散播美術的種子,對臺灣早期的美術教育與美術現代化發展影響深遠,貢獻卓著。
中文作品名: | 從圓山神社眺望臺北 |
---|---|
英文作品名: | Overlooking Taipei from the Taiwan Shinto Shrine |
作品年代: | 1930 |
媒材/分類: | 水彩 |
尺寸: | 25.8×35.3 cm |
作者: | 石川欽一郎 |
作者年代: | 1871 - 1945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