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先銘1959年生於台北,1981年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1982年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1992年獲北美館「現代美術新展望」首獎,2002年為第二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得主。1980年代的創作內容偏向社會性的主題,90年代開始發展出以「城市」為主題的一系列創作,1995年以前所描畫的大台北景觀主要取材自都市現代化指標的立體交通設施,以作為快速道路及捷運鐵道的巨型高架橋、興造工事用的水泥攪拌車及各式工程車為主角,運用沈鬱的色調、仰角且比例誇張的深遠透視來凸顯新都會建物的巨偉與強勢,反映人們生存空間被破壞與擠壓後所產生的疏離與壓抑。1995年以後開始在畫中納入都會中的弱勢階層與邊緣族群,無名的建設工人、勞工、老人、攤販、拾荒者、鑰匙兒等,皆是無言且孤獨的在人工化的冷漠城市中踽踽獨行;1998年以後,在同樣的人物主題外並搭配可凸顯其個別情境及當代集體意識的醒目電子字幕,以此揭露在快速的社會變遷下都會小人物無奈忍受與默默適應的真實情態。
城市繁華的大興大起,通常是由許多平凡人物的小哀小愁所換來的。此作以都市中的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直接切入台灣高度都市化後的人文情境,顯影弱勢族群在繁華之後的真實生活情狀。畫中龐大的高架橋以懾人的姿態鋪天蓋地而來,在地平線淒冷白色強光的映射下更具壓迫感,對照左方佝僂身子拄杖獨行的人物,其孤獨身影更顯空虛、凝重,無言的陳述著城市小人物面對後工業時代都市質理快速流變下的一種迷惑且無所適從的普遍處境。
1970年代台灣走向城市化與工業化,到1980年代時,農村日趨凋敝、家庭結構改變,青壯人力集體遷徙到城市,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平凡卻不可或缺一群。在這樣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中,深埋在經濟奇蹟洪流裏的邊緣族群及壓抑底層,在1980年代媒體控管的鬆動及解禁下,終於穿透戒嚴階段官方媒宣的封鎖,透過報導攝影、文學、藝術被真實呈現,陸先銘即為美術領域對此一命題耕耘最深、深具關懷視野及表現力度的創作者。
陸先銘的成長過程見證了台北都會的快速發展,親眼目睹城市景觀的快速劇變,也感受到居住其中的人對新環境與新事物的適應問題,他的作品主要在詮釋以人為核心的都會經驗與記憶,並以此對當代的生存環境與人文結構進行省思。他的圖像意境,總是滲出一種非家且無以為家的強烈孤獨感。不論是早期以都會交通建設為主題的疏離異境,或是1995年後入畫的市井小民或弱勢階層,儘管皆是生活週遭可及的場景及熟悉人物,卻都帶有一種不知所向何處的空茫與滄桑,甚至是一種巨大空無的廢墟感。陸先銘透過作品,邀請觀者進入當代都會生活的共感經驗中,反思文明發展對人類處境的影響。
中文作品名: | 瀟灑走一回 |
---|---|
英文作品名: | Stroll |
作品年代: | 1996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180×205×7 cm |
作者: | 陸先銘 |
作者年代: | 1959 - |
典藏單位: | 私人收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陸先銘 Email:luhsien@gmail.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對她的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