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玲1958年出生於台灣彰化,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1985年美國喬治亞大學戲劇系碩士畢業後進入該校陶藝研究所,師事陶藝家安迪.納習思(Andy Nasisse)及隆安.麥爾斯(Ron Meyers),1987年獲得陶藝碩士學位,同年獲美國紐約「大都會國際藝術大展」陶藝組特優獎,以及寇樂藝術中心「藝術與工業」專案獎助。之後亦陸續受邀在美國歷史最悠久且活躍的陶藝中心Archie Bray Foundation,東京Atelier Hikosen,日本〈陶藝之森〉,美國Colorado學院,韓國JICA國際陶藝創作營,夏威夷大學East-West 國際陶藝工作營,加拿大Banff 藝術中心進行駐地創作。
周邦玲1984年返台收集戲劇碩士論文資料,在空檔時段因興趣而習陶,返美後,陶藝系主任偶然見到她在台期間作品,開啟她正式轉向陶藝創作領域的契機。陶土的可塑性極高,周邦玲亦喜歡用徒手捏塑成形,並以深具手感及內在寓意的感性造型,搭配金屬物件及現成物的隱喻造境,建立獨特的個人風格。她的作品強調不同媒材間的並置與互容,常藉由工業五金及陶作手跡的異質結合,創造出具敘事張力的關係性結構,藉以探討人與外在環境的互動與關連,以及她個人對人世百態的觀察與思辯。
周邦玲作品中一再出現的身體形象,映射及反饋她對生命存在狀態的刨切與探索。本作的關鍵能指,來自於人物頂著天的藍色小帽,以及他陷入平面之下的雙腳、宛如立於勁流漩渦的中流砥柱姿態。但在此表象之外,亦存在著多元解讀的可能。如:藍色亦代表憂鬱,這個身體被拘束衣團團包捆而失去自由的人物,卻仍平靜的站立遠望,這是因受困無法動彈而迫留原地的身體情狀?還是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理狀態表述?
周邦玲兒時家中開設五金行,各種功能、形狀、材質各異的五金器材零件,不僅佔據了童年生活的重要部分,更隱隱匯涵她對雙親的記憶與情感。她的創作關懷以「人」為核心,陶土與現成金屬的特殊組合既來自其家庭背景的影響,亦負載她對生命存在狀態幽微但深刻的思考。其作品表面純稚幽默,但在造型語言上常納入拙/巧、張/馳的直覺互攝,她所營造的敘事情境,亦帶有一種獨特的多向辯證特質,含融對人生苦/樂、憂/歡、愛/憎、生/死的種種揉合探思。
周邦玲的專業學習背景從文學、戲劇到陶藝,跨域訓練在其作品中獲得了融合性的展現。「化物為人」是其特有的造型語彙,她就像是一個說故事的人,在作品中創造出具有意義的知覺性軀體,並以部分代喻全體,在微言要旨上取其大意,讓形象本身的精神性指涉,帶出敘事的意象邏輯及內在時空。她的作品蘊含強烈的舞台感與戲劇性張力,並有深濃的文學特質,作品命名本身就宛如一種敘事行動,總是意有所指,布建了閱讀造型意涵、感知作品情境的線索,有時卻又摻入些謎團、形成弔詭,留給觀者寬廣的解讀空間。
中文作品名: | 頂天英雄檔案 |
---|---|
英文作品名: | A Paean to His Heroicness |
作品年代: | 1997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63×20×18 cm |
作者: | 周邦玲 |
作者年代: | 1958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計白當黑的精神守護 誠意正心王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