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瑪悧1957年生於台北,1979年自淡江大學德文系畢業,1980~82年就讀奧地利維也納應用藝術學院雕塑系,1986年德國杜塞道夫國立藝術學院畢業。創作初期以「紙張」為雕塑媒材,專注於形式美學的探索,1985年開始在作品中結合「社會性」的思考;1989年以後的作品開始直接以社政現象為議題,用批判性十足的觀念語法作為個人參與社會與政治生態的發言方式,權力體制與媒體霸權為其關懷的重要議題之一。
90年代初期的一系列作品,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解讀性別與文化模式的關聯,並對性與權力結構之間的深沈問題進行探討。此外,亦從人、土地和歷史的關懷角度,探討女性在歷史、社會裡的角色位置,如:〈墓誌銘〉(1997)藉由228事件的受難家屬阮美姝女士的著作呈現女性的228經驗,〈新莊女人的故事〉(1997)顯影女性勞工與城鄉發展的關聯,〈寶島賓館〉(1998)則藉當時熱門的公娼存廢議題檢視台灣性產業所意味的「男尊女卑」政治經濟學,同時探討此一弱勢族群在國家、經濟、歷史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90年代後期,她的作品開始結合觀眾的參與,在參加者身體力行的過程深入集體的潛意識,去發現更深層的自我生命意識,並激發更多的生命能量。
女體一向是男性意淫與窺視的對象,而意淫與窺視的本身即存在男性與女性間在「位置」上的權力關係。此作以現成物為媒材,在精緻的畫框上敷飾金箔,兩個取自女性內衣的圓形海綿墊,在冶豔的紅色絨布上分外引人注目。如此這般擬女性身體的華麗造像,實際上在凸顯女性對於身體的自主權,以女性主動開放及毫不掩飾的誘引男性觀看的企圖,挑戰男、女之間凝視/被窺的意識形態與占有/從屬的刻板結構,藉此確立女性的自主地位,顛覆男性藉由凝視女性身體來確認自我的權威、肯定自我主體的形態。
吳瑪悧是台灣1980年代具有前衛批判精神且從事裝置藝術的先驅者之一,早期作品即以結合物件的美學處理手法、思辯性格明晰的批判語彙建立其鮮明的個人風格。1988年5月20日近5000位農民在台北示威遊行爭取農權的行動,演變成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街頭流血衝突事件,受此520事件的撼動,激起了她入世的熱誠,並開始轉向扣合當代時事議題的裝置表現路向。她的作品除關注形式與內涵結合下的視覺張力,亦常含納宏觀的論述主旨,作品如〈亞洲〉(1989)對亞洲國家的政府威權及人民受到的壓抑與掙扎進行反省,〈愛到最高點〉(1990)揭露「愛到最高點,心中有國旗」這句政治宣傳口號的虛假以及愚民式的媒體運作,〈偽裝〉(1994)直指美術館的權威及權力機制,〈咬文絞字圖書館〉(1995)批判經典史冊的男性書寫觀點對「他者」思想的壓抑。她亦是一位關注於女性、政治與國族思考的創作者,不僅從人、土地與歷史的角度對台灣家/國體制下的性別政治及意識型態進行批判,為弱勢主體發聲,亦嘗試提出另一種價值觀及嘗試性的解決之道,以突破父權家國的操作邏輯。在此一發展脈絡下,其近年來的創作超越了兩極對立思考,以「包容的、互為主體的、合作的、時間性的、感受性的」陰性思維與社群對話,側重藝術進入社區與生態環境的命題。
中文作品名: | 看 |
---|---|
英文作品名: | Gaze |
作品年代: | 1992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50×45×9 cm |
作者: | 吳瑪悧 |
作者年代: | 1957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目擊者 新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