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河1956年出生於嘉義,1985年畢業於中興大學歷史系。1980年代初期,他的繪畫以抽象表現為主,隨後轉向新表現主義風格。1989年偕同妻子遠離台灣來到紐約,期待以此為創作發展的新據點;駐留美國三個多月之後,除了感受到普普藝術對美國文化的影響,亦深刻體會普普風格的創生與發展,與西方文化、科技、生活內容本身有緊密的鍊結關係,並意識到自己的創作與台灣母土難以分割;他毅然返回台灣,重新尋找個人藝術的定位與出路。具有歷史學習背景的黃進河,對在地文化主體性的關注,在此時茁然萌發,並選擇火車站倉庫為畫室,藉以創作巨型油畫來呈現台灣當代的文化氛圍。黃進河的繪畫具有「建構台灣在地美學」的旺盛企圖心,他的創作靈感來自台灣在地次文化,在繪畫中大量使用民間的佛、道宗教符碼及傳統民俗圖繪,透過豔光四射的色彩、誇張扭曲的輪廓、熱鬧擁塞的構圖,反映台灣艷俗文化草莽勃發的生猛力道,並以此建構本土生活經驗下的視覺創作美學,以抗衡「全球化」同質性藝術語彙的滲透力量。
本作的造像,受到道教符咒的影響,但取法的對象卻非符咒本身龍飛鳳舞的表像形式,而是畫符者受到神識啟發的出神狀態。黃進河的創作內容一向與他對人世百態的體驗有關,當代人對物質的強烈飢渴,造成永遠不滿足的無窮循環,要參透繁華榮景的空虛表象,惟有透過自身的警悟與覺醒。相較於其他作品色彩紛呈的豔俗趣味,本作顯現出一種沈靜、內觀的特質,藝術家似乎正在進行精神內在的透視,試圖超越自我,向性靈救贖的心路前進。
解嚴前後,許多藝術家有志於建構屬於台灣主體的視覺風格,以衝撞主流價值、摧毀過去的舊聖像,民俗流風及常民文化的內容及元素,亦成為受到關注的創作靈思來源。黃進河個人特色鮮明的「黃氏台灣圖像」,採取的是一種「金光美學」的形式,他從常民廟會慶典及當代生活環境汲取創作養分,歌仔戲與布袋戲的俗麗布景、KTV及理容院的強烈裝飾、工地秀及牛肉場的艷色金光,都是其變裝轉化的參考對象,並以刻意強調的飽滿、詭態結構,彰顯台灣社會極具爆發力的現實狀況,同時對民生富裕、慾望奔騰下的文化及人心變貌,提出探討與批判。黃進河在作品中展現了一種反體制、反主流、反美學傳統的藝術反動性格,其對當今社會價值錯亂狀態的剖析,涉及了政治、慾望和文化的相關命題。他以腫脹扭曲、突兀且矛盾的組合,召喚觀者對當下生活環境重新審視,直挑台灣社會交纏著全球化與後殖民現象的病徵,並對瀰漫其間的西方都會文明及資本主義消費型態、菁英式的 漫懷舊品味、空洞的大中國意識型態,以野性、怪誕的解放為方法,大力衝撞與諷喻。
中文作品名: | 道德水火 |
---|---|
英文作品名: | Water and Fire in Dao De Jing (the Book of Morals) |
作品年代: | 1994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184×61cm |
作者: | 黃進河 |
作者年代: | 1956 - |
典藏單位: | 私人收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黃進河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陰生 接引到西方 天上的流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