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隆興1955年出生於台南縣將軍鄉,6歲時搬遷至高雄鳳山。他未接受過正式的學院美術教育,高中時接觸了梵谷的作品之後,燃起了對繪畫的熱情,自此即以自己的生活環境為素材勤於繪畫創作;1978年加入午馬畫會。從18歲到34歲期間,陳隆興都以油漆工為正職,兼事業餘創作;他的繪畫技巧來自土法煉鋼式的自我實驗及摸索,並從與畫會同儕的觀摩互動中追求成長。
其1980年代的作品富含批判性,大量使用濃重的黑色線條、沉鬱恐怖的場景,表達他對南台灣生活環境充斥著污染源的憤怒,與高雄地區的「黑畫」風格相互呼應。1990年代以後,隨著年紀漸長以及信仰道教的影響,他的心境漸臻平和。眼見工業取代農業、城市高樓取代田園平房,自小在鄉間成長的生活記憶不斷對他召喚,其繪畫內容亦轉向對人與原鄉土地關係的探討。喜愛登山、旅遊的陳隆興,常在畫中納入他所觀察到的嘉南田園風光、恆春半島海岸線、南橫公路的山形水色,但他的風景畫並非鄉野風光寫生,而是從主觀詮釋的角度,以風格化的造型圖式,組構出具濃厚草根味、卻又帶玄思意境的造境式風景。
陳隆興擅於運用構圖來營造張力,本作以超廣角鏡頭的曲度拉開,映入眼簾的遼闊視野,創造了視覺上的震撼力。信奉道教之後,陳隆興喜歡在山林、曠野中打坐,並藉由冥想進入到一種神遊的境界。在玄思、靜觀中與自然融合為一的意境,除了透過阡陌綿延、無邊無涯的畫面空間來展現,亦由中景臥合天地的人物造像中顯露出來。但畫家最主要的目的並非臆造一個道教傳說中的天庭景致,而是以風景為文本,表達人與土地緊密的依附關係,並展現自我對於精神性的追求。
陳隆興1980年代的作品,常以受傷的山林、污染的城市來陳述他對於環保、政治、教育以及社會的批判。高雄愛河的污染、恆春半島1978年設立第三核能發電廠後可能產生的災害,都成為他入畫的主題,並以強烈的黑線條筆觸、高對比色彩、浮動不安的圖景,對高度工業化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提出嚴厲控訴,藉以表達他對家鄉的痛惜與熱愛。
他童年成長於鄉間,對鄉村、田野始終懷有發自心腑的深摯情感。在1990年代,這份情感結合其登山的愛好,他開始用一種遠眺、巨視的角度來呈現他心目中的鄉園意象。在他的畫中,小時候生活週遭一望無際的甘蔗園、青山環繞的廣闊田野、朵朵的白雲、艷炙的太陽、紅色夕照的大地、有序的田埂⋯⋯透過記憶的界面,被轉化為各具自然符形的視覺造型物。陳隆興作品的特殊風味,即來自他以超廣角構圖、放射狀透視、結構化的景觀空間來組合這些造型物的擬境手法。他所畫出的一幅幅「理想美景」皆有極易辨識的風格圖式,素樸中帶著精密構思的空間鋪陳,看似赤子心懷的原鄉畫境,卻在結構秩序中透出一種難以言說的神秘氣息。
中文作品名: | 靈山秀水仙蹤 |
---|---|
英文作品名: | Immortal Journey amidst Clear Waters and Divine Peaks |
作品年代: | 2000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30×776 cm |
作者: | 陳隆興 |
作者年代: | 1955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陳隆興 Email:long0626@icloud.com;mich0523@yahoo.com.tw;cd470626@gmail.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大地之子 黃昏的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