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惺嶽(1939 - ),生於臺中市,出生前其雕塑家父親林坤明已因傷寒英年早逝。二次大戰末期,母親在他5歲時因瘧疾逝世。原依身二伯父,後來改由在海外服日本兵役歸來的大伯父撫養;小學時期因大伯父投資失敗破產而進入孤兒院棲身。及長,因繪畫上的優異表現,他追隨父親的腳步走向美術創作的道路;1965年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
1987年解嚴後的臺灣社政禁忌解除,對「本土」身分的定位與追尋成為當時文化思潮的主軸,林惺嶽此時也開始用新的眼光檢視自己成長、生活的斯土斯民。在《激流》一作中,他借景紐西蘭純淨且浩瀚奔騰的瀑布景觀,讓臺灣的本土力量化為湍急的溪流,以驚人的氣勢奔瀉而出,鏗鏘有力的反映出1990年代臺灣看似紛亂卻充滿生命力的時代情緒。畫風底下的濃郁情感除了是藝術家面對現實處境的自我呈現,也是其關注當時社會脈動的人文精神體現。
早失怙恃及成長過程的顛沛離散,造成林惺嶽認同歸屬上的飄萍無依,而這種飄萍無依的內在心靈,又與二十世紀臺灣多變而坎坷的歷史際遇有著法分割的因果關係。其早期作品多以超現實手法來演譯詩性的荒境,投射出己身在親情及歸屬上雙重失落的缺憾,並寄託其希冀在無常生命中尋索永恆的精神哲思。1976年赴西班牙畫遊近三年,親身感受獨裁者佛朗哥死後西班牙民主化過程中澎湃的民情,激發他對故鄉臺灣的歷史及美術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進行審視。1978年接洽西班牙當代藝術交流展時,乘坐的韓航誤入俄境迫降,歷經生死一瞬的衝擊,歸來後,促使他重新定位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的社會使命與責任。此後他不但致力在藝評論述中建立具有反思及批判性格的本土觀點,油畫創作也在1980年代開始由超現實的夢土轉換到臺灣現實土地的山水題材中,並以大尺幅畫布來意寫壯美的山川、飛曝、野溪,呈現臺灣湧動的生命力。
中文作品名: | 激流 |
---|---|
英文作品名: | Gushing Waves |
作品年代: | 1994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97×291 cm |
作者: | 林惺嶽 |
作者年代: | 1939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