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彭1955年生於台北外雙溪,並非美術學院科班出身他,早期是從自我摸索開始,曾在坊間學過木刻版畫、陶藝、水彩,1971至1975年入陳亦耕畫室學習;1975至1977年服役期間在台灣各地寫生,並藉此觀察台灣山水樣貌;1977至1980年他成為一位街頭畫家,並隨張命首、許福能學習傳統皮影戲;1981年他走訪希臘並遍遊中國名山勝水,回到台灣後又陸續開設了藝術中心、陶藝工作坊及影偶戲小劇場等。
于彭豐富的生活經歷明顯的反映在他的創作內容上,他的作品多以山水、庭園為主題,以一種回歸自我、無拘無束的創作風格,在作品中演繹他玩味生活也遊戲生活的人生態度。90年代初期,他開始從事一系列以「摹古」為手段的水墨創作,但靈活轉化傳統的山水結構,把當時台北流行的茶藝館文化也融入其中,畫中傳統與現代紛呈的異質景象,宛如一個時空錯位下的烏托邦。90年代後期,除了庭園山水之外,「裸體人物」在他的作品裏也開始成為獨立的主角,人性內在的七情六慾與生老病死的種種情態,在他有真有幻、既古既今的摹寫下,再次展現于彭式特立獨行的人生觀照方式。
此作的寫景方式保留了傳統山水畫可觀、可居、可遊的景致邏輯,讓觀者感覺有如現實再現下的一個足跡可達的實境。但仔細觀察,即可饒富趣味地發現,這個風景並非是一個有機串連的恢宏整體,而是由許多跳躍且片斷的情景所組成,藝術家顯然在作畫的過程中自由發揮,邊畫邊想,邊想邊發明,使得畫面情態既像生活筆記,卻又有真有幻、引人入勝。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西方現代工業文明而來的食衣住行革命,快速改變了東亞自古以來的生活形態,傳統水墨畫中的文人生活及山水景觀,亦隨著全球化的快速進程,消失在都會生活的喧囂擾攘中。當傳統山水畫中的理想景致與當代現實產生巨大斷裂,水墨創作者如何進行有效的創作突圍?
自學出身的于彭,沒有學院、門派、技法的束縛,因此更能以開放的視角來表述自己對當代生活的觀照及想像。他對傳統文人的風雅生活有深度嚮往,作品反映台灣多元都會生活型態中的仿古名士生活美學觀,但在繪畫上卻能走出傳統的圈囿,以天地皆我有、古今在我心的創造性演繹,把幻想的、現實的、慾望的場景在畫中重新組合,匯入個人對當代生活多欲、多物、多念且多元現象的獨特見解,創造出于彭獨有的造境世界。
中文作品名: | 仙鄉 |
---|---|
英文作品名: | Fairy Land |
作品年代: | 1998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53×232 cm |
作者: | 于彭 |
作者年代: | 1955 - 2014 |
典藏單位: | 泰郁 美學‧堂 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法定繼承人 Email:clhoutw@gmail.com
泰郁 美學‧堂 Email:taiyugallery@gmail.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閒坐幽篁靜微聞清香味 碩果眾緣有因花繞坐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