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丁衍1954年出生於台北,1977年獲得第二屆雄獅美術新人獎,並自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1979年退伍前後,對達達、普普藝術產生興趣,轉向三度空間的綜合媒材及現成物創作,逐漸確立其以「觀念」為主導的創作方向。1983-85年在美國紐約普拉特學院研修創作碩士學位期間,投入達達運動史料的研究,對杜象以語意學進行創作的思維辯証深感興趣,也同時在作品中融會達達、觀念藝術的手法來展現其社會關懷。畢業後留美工作,觀察到華裔移民在西方世界的遭遇,使他開始意識文化身份認同問題,並開始閱讀及審視中國近代史及華僑移民史。
1992年返國定居,台灣社政的種種衝突亂象成為他創作的豐富題材,他一方面以跨文化視野來探討東西文化差異以及其兩相遭遇後的種種課題,亦深入台灣政治與文化中交錯的歷史因果與認同矛盾,以深具批判性格的創作修辭策略,探討台灣在兩岸、內政、外交、經貿、統獨、全球化等議題上的奇特處境,揭露潛藏其間的政治運作脈絡,並以理性辯證之位置,挑戰有關意識型態、權力關係、身份認同、文化主體性的各種迷思。
此作以拼圖方式合成孫中山及毛澤東的攝影肖像,國父影像呼應台灣「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政治宣傳口號,毛澤東則對應大陸「解放台灣統一中國」的野心企圖。梅丁衍以兩位歷史人物孰是本尊、孰為分身難以分說的弔詭與曖昧,提出對「統一」這個政治修辭的諷刺性詰問,一語雙關的指出台海兩岸糾纏的歷史與對立狀態,以及台灣奇特的國家處境。
解嚴之後,進入了一個批判意識高漲,但認同邊界鬆動、充滿渾沌不明、不確定感的焦慮年代,有關國族認同、本土意識、身份定位等問題,成為台灣最具議題性、涵蓋面最廣、對立程度也最為激烈的社會矛盾。以往國民教育體系及官方系統所制定的單一意識形態觀點,不斷被挑戰及跨越。台灣近代殖民、移民的複雜歷史,以及20世紀以來台海兩岸分合對立的詭變情勢,不但賦予居民高度複雜、曖昧的文化身分,在「身份認同」的定義與詮釋上,亦形成多元、差異的立場與再現位置。
梅丁衍可以說是「四年級」藝術家中,在此一議題上著力最深、探討的面向最廣、也別具理念深度的一位。他擅長以機智、幽默的反諷手法來挑動觀者的政治敏感神經,採用大眾熟悉的人物、圖像、符號或物件為作品元素,藉由似是而非、一語雙關的理性辯證模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直指「認同」背後複雜的文化糾葛及社會歷史脈絡,並對許多約定成俗的價值觀、意識形態進行解構。
中文作品名: |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
英文作品名: |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Reunite China |
作品年代: | 1991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138.5×105.5 cm |
作者: | 梅丁衍 |
作者年代: | 1954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