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生於台北,1974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系畢業,1978年取得日本多摩美術大學碩士學位。70至80年代中期,她的創作以繪畫為主,早期運用自動性的抽象繪畫技法來探所自我,1983年她開始以極限主義風格發展一系列《存在與變化》作品,在繪畫上運用單純的原色來表達極富禪意的生活省思,並開始轉向雕塑創作,以巨型保麗龍上搭配鮮艷的原色色面,組構成三度空間的極限幾何雕塑;其後,把保麗龍轉換為透明壓克,進行光與影、真實與虛幻的探索。
1986年以〈無來無去〉一作獲中華民國雕塑大展首獎;同年她創立台灣第一個替代空間「現代藝術工作室(SOCA)」,維持一年後因經費不繼而結束。其後,她展開瑞士、法國等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交流計畫及展覽,雕塑作品也轉而以木、石、鐵、鋼筋、水泥等媒材的原始質感來表達其人文思維。1994-99年她的作品以空間裝置為主,運用佛教的菩薩、心經、書法、色彩等元素創作了《心》系列,以此進行自我內在的剖析並尋求超越與救贖;後期作品如〈強力春藥〉(1998)則富含女性主義的社會批判意識。1997年之後,她開始投入公共藝術創作,主要以透明壓克力為媒材,賦予有機造型,以霓虹艷麗的色彩層次,創造光影與色彩交融的律動感.。
此作在黯黑的抽象塊面中滲雜了異質性的沙,展現了藝術家此一時期對形、色、材質的探討,以及從繪畫轉向立體的思考脈絡。她經由裝置的角度,引領觀者經由觀賞行為的視點移動,察覺到作品的「厚度」及空間變化的內涵。為了創造作品與人之間直接的溝通與交流,尺寸的掌握亦是她關注的重點。此作並不追求巨大,而是以適當的尺度創造觀視的距離,讓觀眾與作品互動的過程中,能感受到自身的視觸覺感、運動感及節奏感。
1980年代,許多新的創作形式與觀念,隨著留學海外藝術家的返國而陸續引進。其中,吸收低限主義精神,以理性測量在精確的白色塊面中探索幾何抽象的林壽宇(1933-2011)在1982年回國,其追求純淨與絕對、注重媒材特性及精神性探討的藝術理念,對年輕藝術家帶來重要的影響。賴純純受到林壽宇創作思維的啟發,開始走向對媒材、色彩、結構的多面向嘗試。
她對色彩、空間、造型及材質的敏銳感知及獨到見解,從1980年代初期即嶄露頭角。作品如何對應空間創造自身的價值,營造與觀者之間的有機互動,始終是其創作的核心命題。在1983年開始發展的《存在與變化》系列中,貫穿後續藝術發展的軸心理念已見生成,如:色彩和形體在三度空間中可自由排列組合,使「作品形式」不再是一個固態的形制或框架;經由色彩與造型的變化與秩序,創造出感性及知性兼俱的經驗空間;觀者在作品的空間場域中活動,視覺感受會隨著行動過程而流動起伏,而觀眾的介入亦使環境力場產生變化,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以上的種種變化,映照了作品臨場的存在感,並開放了意義解讀的空間。賴純純對空間與形體的對話性探討,隨著她對媒材使用的實驗與開拓,以及漸趨注重精神觀照、生活感受的創作融入,而發展出不同的形式風格;但注重作品與環境場域的交流,創造可變換轉化的心、物空間,開拓知覺、視覺與空間結構的有機互動,始終是她創作的一貫關懷。
中文作品名: | 存在與變化黑砂系列Y84003 |
---|---|
英文作品名: | Being and Transformation Black Sand Series: NY84003 |
作品年代: | 1984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284×334×15 cm |
作者: | 賴純純 |
作者年代: | 1953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代理人(賴安芝) Email:junjunart@gmail.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