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錫奇(1938-),生於金門古寧頭北山村,1955年金門中學畢業,因傑出的繪畫表現,保送臺北師範藝術科。1957年木刻作品入選「自由中國美展」,其新穎的風格,受到學長秦松的注目與肯定,遂被吸收成為1958年成立的「現代版畫會」創始會員。1959年開始參加國際性大展,作品多次獲得國際性藝術大獎。1960年代以後,從事線性構成的優雅建築造型木刻版畫,又製作色彩漸層變化豐富的普普畫風。1974年後發表《月之祭》系列,之後發表《旋舞》系列(1977)、《時光行》系列(1979)、《生命的動感》系列(1984),到後來的《頓悟》系列(1986)。自90年代初期以生漆為創作材料,堆疊成《鬱黑》系列,之後沿用相同材料,採取民間「七巧板」的拼組意念和構成,發展成《後本位》系列、《浮生十帖》及2004年開始的《本位‧新發》漆畫系列,是一位嗅覺靈敏的藝術家。
《本位‧新發之十四》(2005),為2004年開始發展的《本位‧新發》漆畫系列作品之一,其形式較先前系列作品更大量擴張、延展。作品不再只是在單一、個別的框架中思考,而是更直接地在展出的牆面上創作、生發。畫面中出現的語彙可說是匯集了過去作品出現過的,包括布拓版畫的蒼茫、力道,書法的流盪、飄逸,漆畫的平滑、光亮,幾何切割的簡潔、知性。1
1蕭瓊瑞,〈本位‧新發‧李錫奇─呼喚眾神復活和的變調鳥〉,《本位‧新發‧李錫奇》,中國:上海文化聯誼會,2005.4,頁133。
李錫奇的現代繪畫藝術有兩個重要的出發點;一是來自民間和傳統的民族因素的影響;一是來自西方的現代藝術的顯在吸引。本位是李錫奇藝術的「傳統」出發點,也是他藝術的「現代」支撐點,它表明的是,他在追求世界藝術發展同步性的同時,如何從後現代主義視角尋找文化的本土性。而《本位‧新發》系列是從《本位》(60年代末)、《後本位》(90年代末)一路發展而來,從《本位‧新發之十四》的表現,可看出它包容了前此創作的各種元素,又非前此創作簡單的重複,有了一種更為簡潔與自由、多樣的開展。
中文作品名: | 本位.新發之十四 |
---|---|
英文作品名: | Orientation Sprouting from the Root-14 |
作品年代: | 2005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200×360 cm |
作者: | 李錫奇 |
作者年代: | 1938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