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林1953年生於台灣彰化,1979年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為1982年成立的「101現代藝術群」4位創始成員之一,1984年再組「台北畫派」擔任首任會長,1992年獲第一屆「雄獅美術創作獎」。1980年代的作品已展現對政治與歷史的高度敏感,早期自中國古典神話中取材的繪畫,以及1986年的《圖象英雄》系列,皆以富故事情節的人物造像喻指威權政體對思想、文化的宰制,影射被殘害踐踏的社會人心。1987年的《遊戲行為》,以肌肉賁張、激烈撞擊的人物造型,譜寫解嚴前後各種街頭行動、政治角力現場的肢體暴力衝突,直言揭露活力奔騰卻又混亂的「台灣現象」。
1990年代他開始走向對於社會、土地、歷史的編整與大敘事命題,創作出包括《Made in Taiwan》、《圓山紀事》、《百合紀事》、《熱蘭遮紀事》及《大員紀事》等系列,對台灣殖民與移民的複雜歷史、多元文化交錯的社會現實進行多面向的探討。1990年代後期,從政治、歷史議題轉向擁抱流行文化符號,對台灣當代生活中的異文化移植現象進行諷喻性批判。2002年代以後,開始把西方卡漫史上的超級明星變身為立體雕塑,並結合東方的佛像、神壇、供桌等形式,使這些具有「神力」的角色成為一種寄托其個人情感的新聖像。2007年迄今以愛情故事及愛麗絲為原型的作品,則呈現他追求心靈滿足與救贖的渴望。
《Made in Taiwan》系列,是楊茂林回應「台灣主體性」議題最具宣言式力度的作品。此作以兩個並置的視窗創造對應的張力,他一方面以強勁的肌肉與拳頭來讚頌解嚴後激昂的人民力量,亦同時對政治的愚民本質戲謔批判。「明天會更好」這句當時蔚為時潮的政府文宣標語,被他挪用為畫面上的現成物,嘲諷這種用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紅蘿蔔誘引驢子前進的政治性操作手法,又何異於戒嚴時期藉國家體制力量所進行的壓迫與控制。
楊茂林的創作歷程,與台灣的時代脈動與社會變動狀態緊密呼應。他早期的作品即已展現對歷史、神話的興趣及對社會現狀批判發聲的渴望。1980年代初期,在鄉土繪畫及西洋抽象畫風仍為藝壇主流之時,楊茂林與創作理念相近的藝術家同儕共組畫會,以集體力量尋求展覽機會,並打出從本土性出發的創作路線,強調藝術應回應台灣社會、生活及現實狀況。年輕的他從政治、社會、歷史、文化議題切入,採取一個對主流價值、主流意識形態對抗、批判的姿態,並長期從「殖民文化的滲透與影響」、「主體文化的生成與建立」的雙向兩刃進行思辯與探討。
解嚴後激情逐漸退燒,時代環境亦急速改變,敏於社會現象觀察感應的楊茂林,開始轉向全球化滲透議題,對外來文化與在地次文化於台灣社會現場的交攻合擊,展開個人風格鮮明的戲謔式演繹。隨著年歲漸長、心境改變,楊茂林開始對「生命記憶中深刻、溫暖、而且歷久彌新的部分」更感興趣,他返回神話、卡漫的興趣領域,在雕塑上併置東、西洋的卡漫角色,將《愛麗絲夢遊仙境》(1865)的故事主角放大處理,顛覆它們在故事中的原型,依想像及喜好重新創造一個個奇幻組合的實體新樂園。他藉由這些諧擬式的造像,揭露與詮釋心底的原慾與想望,既誠懇面對自身,亦尋求心靈的超越與救贖。
中文作品名: | MADE IN TAIWAN‧標語篇VI |
---|---|
英文作品名: | MADE IN TAIWAN‧Slogan Section VI |
作品年代: | 1990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190×350 cm |
作者: | 楊茂林 |
作者年代: | 1953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楊茂林 Email:maoling7751@gmail.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