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昌1952年生於花蓮瑞穗,1975年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1977年赴法,1984年獲法國國立高等巴黎美術學院高等油畫文憑。旅居法國7年期間,他修習古典油畫技法並奠定了深厚的寫實描繪基礎;對17世紀荷蘭畫家維梅爾傾心研究,讚嘆其在平凡題材中所凝鍊的安詳、靜謐及永恆性,並開始從生活週遭尋找觀察及創作的對象。1985年返台,自1986年《遠眺》系列以新店溪畔公寓畫室俯瞰入眼的大片青翠稻田入畫為始,水稻田在四季晨昏陰晴中的各種面貌,自此成為他繪畫的首要題材。
自1989年至今仍持續發展的《水稻田》系列,以碧浪層疊的稻田景觀為主體,四周搭配鄉間常見的香蕉、芭蕉、林投、野芋、梧桐等植物,以精密交疊的筆觸,細緻但豐富的色光營造,呈現出南島區域特有的溫暖、濃密、濕潤氛圍。黃銘昌的繪畫傳述著深刻的土地情感,但景物取材跨出台灣,他豐富的旅人行腳遍及印度、緬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峇里島等地。其田園造境蘊含對豐美自然的虔誠禮讚,並以延續性的風格、技法及美學關懷視野發展一系列創作,包括《海看》(1995-)、《荷禾》(2002-)、《心湖》(2007-)等系列。
截景式的構圖,是黃銘昌頗具個人特色的視覺運鏡方式。本作以居高臨下的斜角透視取景,創造了前中後景依序推展的動勢,以及稻禾阡陌綿延的想像空間。前景一角的蕉葉,以強烈的光影及迎風搖曳的丰姿,加強了畫面「風動」的意象;其廣闊、溫潤、親和的氛圍,再現藝術家對農村生活的醇厚記憶與土地關照。
1970年代的台灣,在國際外交頓挫,以及因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所帶來急速工業化、都市化、農村結構重整、自然景觀破壞、生活環境異變等多重衝擊之下,年輕知識份子開始從土地與人民的關懷意識來理解自身處境,在一種普遍關注生存土地的時代氛圍中,藝術界亦以風行一時的具象寫實畫風,順應了參與「鄉土運動」的時代趨勢。
在學院內接受相關西畫訓練的黃銘昌,在1975年畢業後至出國前,曾以鄉土風景為主,創作了以九份、金山為主題的一系列畫作。負笈法國7年間磨礪了他堅實的寫實繪畫技巧,其後在作品中對永恆時間與空間的追求,也多來自此一時期對古典油畫的觀摩體會。返國之後曾有一段時間創作以家居場景為主的《室內》系列,1980年代末期他重拾風景繪畫之時,「鄉土運動」時期的照相寫實與鄉土題材表現方式已非藝壇主流,較為顯見的時潮,是結合新表現主義手法來呼應整體社會對「台灣經驗」及「本土認同」時代激情的創作路向。黃銘昌結合古典油畫技法、巨視視宇、微觀摹寫的繪畫風貌與前述兩者皆異,並以對題材始終如一的關注與創造性演繹,建立了自己在風景繪畫上的一家之言。
中文作品名: | 蕉葉迎風(水稻田系列) |
---|---|
英文作品名: | Breezing over Banana Trees (Paddyfield Series) |
作品年代: | 1998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45×96.5 cm |
作者: | 黃銘昌 |
作者年代: | 1952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51~1960 ─ 四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海看(海看系列) 向晚(水稻田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