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瑞 1950年出生於屏東南州,父母原籍廣東, 1948年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 1969年考進師範大學美術系, 23歲便獲得第 28屆省展油畫類首獎。 1975年,卓有瑞在美國文化中心首度舉辦個展,巨幅的《香蕉系列》連作在當時引起相當大的議論與關注。隔年,卓有瑞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Albany分校進修,取得碩士學位後留駐紐約市。由於家庭經濟負擔,卓有瑞只好暫且放下自我的創作追求投入職場,直到 1988年才成為專職藝術家。
運用攝影、投影機為輔助工具從事精密的寫實繪畫,一直是卓有瑞的主要創作方式。繼 1975年《香蕉系列》之後,直到 1986年卓有瑞才再度發表《影子》系列。幻化光影與歲月痕跡是這一系列創作的主軸,多以城市中的小景觀為取材對象。 90年代,卓有瑞將凝視焦點聚焦於「牆」。創作方式未變,但景深縮短近逼,寫實而綿密的牆面肌理,讓作品在視覺上帶有某種抽象畫意,這也成為卓有瑞獨特的風格語言。 2005年,卓有瑞旅居香港,而香港的山海月夜,也開始在她的畫作中舒展開來。
在作品〈 9706〉中,磚牆、泥牆、水管..分別以高度綿密而寫實的繪畫手法呈現。雜沓的光影映射在不同材質的牆面,產生不同的視覺語言。作者藉由凝視日常性的小景觀,再現生活中的細微觸動,十分具有感性的詩情。
60年代後期,照相寫實主義繪畫( Photographic Realism)在美國開始發展,經由照相機拍攝影像,再以幻燈機投射在畫布上,藉此可獲取精準的造型輪廓與色彩元素。卓有瑞自大學起一直以具象繪畫作為創作方向。她透過來自香港的圖冊畫片,間接的接觸到美國照相寫實主義繪畫的創作範例。畢業後即嚐試利用幻燈機來作為繪畫輔助,並開始創作《香蕉系列》連作。當時,臺灣對照相寫實繪畫的理解相當有限,卓有瑞以此方式創作並首度大量公開展示作品,算是開啟臺灣照相寫實風氣之先,並被 70年代後期的臺灣鄉土寫實畫家廣為運用。
美國照相寫實主義繪畫原本是十分觀念性與物質性的,他們將照相寫實技法完成的精密繪畫,視同於純粹色、線、面等抽象元素的集合。雖具象卻不敘述內容。但卓有瑞無論是《香蕉系列》連作,還是之後的《影子》《門》及《牆》等系列作品,均充滿對歷史與時間流逝的感懷,敏感於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觸動,十分具有寫實的詩情。
中文作品名: | 9706 |
---|---|
英文作品名: | 9706 |
作品年代: | 1997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92×153 cm |
作者: | 卓有瑞 |
作者年代: | 1950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鹿港 峇里島系列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