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亞才本名邱添財, 1949出生於蘇澳樸實之勞工家庭,父母兼耕種農地。童年學校課業不佳,初中畢業後邱亞才即放棄升學,但讀書的慾望與自覺依然十分強烈。 16歲時邱亞才遷居到臺北,曾短期任職於漫畫出版社編繪漫畫。服兵役時藉由《新文藝》月刊登載的中外名家作品,開始接觸三島由紀夫著作。之後閱讀逐漸擴及到杜思妥也夫斯基、莎士比亞作品,甚至司馬遷的《史記》也是邱亞才熱衷的讀本。邱亞才曾提及,服役期間大量閱讀經典著作是他「開竅」的過程,對他日後的繪畫與寫作有關鍵性的影響。
30歲左右才開始創作的邱亞才,成為職業畫家之前曾作過諸多基層勞力工作。 1980年代初,邱亞才經常出入當時知識分子、社會運動者聚集的紫藤蘆茶館,並在該空間舉辦展覽、結識朋友,邱亞才的繪畫才逐漸受人注意。專職創作之後,邱亞才白天畫畫、晚上寫作, 1993年出版第一本文集《痞子惡德》,並在1994年以《酒徒老境》獲吳濁流文學獎。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健康與記憶逐漸流失, 2013年4月病逝宜蘭家中,享年 64歲。
作者稱自己的作品是意象的人生寫實,刻意以冷漠來突顯人生的荒謬與空乏。〈書生〉像是一個孤獨的剪影,刻意拉長的身體造形卻有著中國古典仕女畫柳眉杏眼的豐腴面龐。畫中人物超脫時空、陰陽的刻痕,呈現普遍知識分子孤高漠然的況味。
邱亞才是個孤獨的特例,他既未接受學院藝術教育,也無任何藝術師承。他的創作養分來自經典文學更勝於藝術。這種經歷至為特殊,在臺灣畫壇,幾乎無人類似邱亞才這般的背景歷程。由於幼年求學時期被排擠的不愉快經驗,形成邱亞才在人際關係處理上顯得退縮,卻也在自我信念上更顯得專注。他藉由三島由紀夫、莎士比亞、杜思妥也夫斯基等文壇大師名著來認識人與人性。也通過長期在紫藤廬一角獨坐來觀察人。 1980年代臺灣社會的紛紛擾擾似乎無法影響他藝術世界的完整。
這種經由經典閱讀、側面觀察下的人,無不反映於邱亞才的創作樣態。人,特別是單體的「個人」,一直是邱亞才創作的母題。肖像中的人往往蒼白纖細,尤其顯得孤絕而憂鬱。他常以流浪漢、寂寞旅人、落魄學者等知識份子形象,傳達孤寂善感的心理狀態,細膩優雅中飄散著感懷落寞的頹靡氛圍,往往勾動觀者當代生活中普遍的精神症候共感。
中文作品名: | 書生 |
---|---|
英文作品名: | Scholar |
作品年代: | 1989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95×130 cm |
作者: | 邱亞才 |
作者年代: | 1949 - 2013 |
典藏單位: | 哥德藝術中心收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邱弘平 Email:hays718@yahoo.com.tw;hays718@gmail.com
歌德藝術中心 http://www.goethe-ming.com/front/bin/cglist.phtml?Category=1 Email:mingart8@gmail.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美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