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棟樑 1949年生於霧峰, 1969年考進國立臺灣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原本錄取美術科國畫組,後來轉雕塑科, 1971年以雕塑主修畢業。就讀藝專二年級暑假,在一家化工廠打工時接觸到玻璃纖維材質,開始研發此堅固輕盈的材料在雕塑上的運用,以取代傳統的石膏翻模,此方法後來也廣為雕塑界所運用。謝棟樑在校期間即榮獲第 25屆全省美展優選,以及第 34屆臺陽美展省教育會獎,備受師長肯定。
藝專畢業後,謝棟樑一邊以工藝雕塑作為維持生計及磨練技法的方式。另一方面,在雕塑創作的藝術表現上更投注相當多的研究心力。 1979~1981年連續在第 34、35、36屆全省美展獲獎,並取得該展永久免審查資格。從早期厚實的寫實風格出發, 1980年代迄今,謝棟樑仍不斷思考空間、造形、材質表現的可能性,以尋求足以表現文化意涵及時代精神的雕塑語彙,創作質量豐厚。前後發表 12個系列風格作品,並且仍持續發展中。
〈放不下〉是作者 1990年代末期發展出的《無常系列》代表作,以殘破、斷續、虛空的造形,讓觀者藉由視覺的完形心理,補足造形中的虛空間。這種視覺的互動,更強化了造形原有的張力,引發觀者更深刻的心理觸動。
雕塑是一種須付出大量勞力的創作形式,早期投入此創作領域的藝術家相對較少。 1970年代謝棟樑從傳統寫實雕塑起步,以精準的造形掌握及生動的人物刻畫見長,公辦美展系統一直是他展現的舞台。但他從不耽溺於單一風格,總在不斷變化中尋求創造力的解放,逐步演變具象變形、半抽象與抽象的多樣雕塑語彙。謝棟樑曾自述:「一路走來非常蹣跚,但是一步一腳印,每一個系列代表我生命的一個過程,一個記錄。每一個系列存在一個時空背景,並深刻著我對生命的體驗。」
謝棟樑歷來發展出的寫實、變形、虛形、圓形、方形、浮生、無常..等系列作品,無不出自他觀察人生百態與體驗人世無常的洞悉,帶有歌謳人倫價值與濃厚的人文關懷,從而選擇最適切的造形語言加以表述。而他的創作生涯也同時反應了臺灣雕塑界自傳統接軌現代的轉變歷程。此外,謝棟樑早期研發以玻璃纖維取代傳統石膏翻模,對臺灣雕塑媒材與技術的改良影響深刻,並在數十年間訓練培育出許多傑出的雕塑創作者,對臺灣雕塑藝術的傳承貢獻良多。
中文作品名: | 放不下 |
---|---|
英文作品名: | Cannot Let Go |
作品年代: | 2001 |
媒材/分類: | 雕塑 |
尺寸: | 57×58×187.5 cm |
作者: | 謝棟樑 |
作者年代: | 1949 - |
典藏單位: | 02雕塑空間提供 |
授權聯繫方式: | http://www.tongliang.idv.tw/space 謝棟樑 Email:tongliang@kimo.com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新歡舊愛 歡樂與悲傷 邂逅 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