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德 1949年出生於臺中,就讀沙鹿高工一年級時便放棄就學,當過鐵工廠黑手、廣告社學徒、郵局腳踏車管理員。 1967年, 18歲的他獨自離鄉闖蕩臺北都會,開始往後多姿的攝影創作生涯。 1969年,謝春德在臺北市精工舍畫廊發表第一次攝影個展「午夜」,1970年參加現代攝影九人聯展, 20歲不到即在臺北攝影界展露頭角。之後他陸續參加 V-10視覺藝術群、擔任雜誌攝影、拍攝實驗電影及紀錄影片、主編攝影雜誌..等,在攝影圈中十分活躍。
除本身的創作外,謝春德的攝影工作領域涉略廣泛。 1970年代中期起,他開始時裝、時尚攝影,拍攝唱片封套及海報、平面廣告及電視廣告影片。也長期與「雲門舞集」、「蘭陵劇坊」、「雅音小集」..等表演團體合作從事週邊攝影企劃與拍攝。 1980年代參與電影劇照及海報企劃、攝影,甚至也投入黨外競選文宣企畫。 1990年代開始拍攝製作 MTV。另外也從事過舞台設計、室內設計、研究數位化暗房技術。 2011年,謝春德應邀參加第 54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展出,作品廣受歐洲媒體及美術館重視。
《時代的臉系列》作者擷取了許多與臺灣藝文發展密切相關的藝術工作者、文人學者與舞台及影視演員的身影。每張肖像好似一個可供閱讀的故事,觸動背後所彰顯的時代切片。作者收集的各單件作品時間跨距將逾 10年,是一種長時段的創作集結。
1960年代晚期,謝春德剛到臺北時,藝文界正瀰漫一股現代主義風潮,他也不免著迷於這類虛無、荒謬而不確定的現代意識。開始以逆光、失焦或反常的構圖,與跳脫現實視覺經驗的實驗性手法,表現新奇譎異、怪異陸離的情緒,並讓他因此受到矚目。但經過一連串對現代主義的模擬、試驗之後,謝春德開始重新思考攝影的本質,以及對他自己的意義。
早在 1980年代報導攝影風潮開始之前, 1974年謝春德即著手推動「記錄臺灣家園」計畫,整合一群文字與攝影工作者,記錄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與景觀。這種反省和思考之下的轉變,正源於謝春德對攝影所具備的強烈自覺意識,所以能不斷與潮流激盪,甚至跨越潮流。此後,謝春德著手進行多項長達十數年甚至二十年的長期攝影計畫,如「吾土吾民」、「時代的臉」等,瞬間的定格加入了時間軸距的變化,為影像的本質與紀實性提出另一面向的討論。
中文作品名: | 時代的臉系列 |
---|---|
英文作品名: | Faces of an Era |
作品年代: | 1976 |
媒材/分類: | 攝影 |
尺寸: | 60×50 cm×20 pieces |
作者: | 謝春德 |
作者年代: | 1949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