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來興 1949年出生於臺中后里,父親擔任國小教員,經常四處調動。高中階段就讀省立彰化商職(今國立彰化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時,受到美術老師黃文德先生的鼓舞與指導,啟發他對美術的熱愛。 1969年,陳來興進入國立臺灣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工科就讀。在校期間,西方文學經典與存在主義著作是他最大的精神食糧。藝專畢業服完兵役,陳來興回彰化擔任國中工藝教師七年,這期間分別於省立臺中圖書館、臺中市文化中心舉辦個展。 1981年,為藝術理想毅然辭去穩定的教職工作前往臺北,然而為了維持生活,做過多種臨時性勞力工作,著實過了一段困頓、苦悶的日子。
陳來興的創作一向充滿現世關懷,也從不避諱表達他的政治意識,甚至熱衷投入社會運動。二二八事件、五二○農民抗爭都曾是他 1980年代末到 1990年代間主要創作題材之一。陳來興不是一位工作室內的藝術家,貼近實景、走入人群才是他主要的工作樣態,三十多年來,足跡遍布臺灣各角落。 2000年,陳來興因腦溢血昏迷,經治療後以無比的毅力克服身體不便,至今仍常遊走各地、持續創作。
作為地方精神中心的鹿港天后宮,平日總有一些空閒的長者聚集閒談,抱怨生活、議論時事。作者以真誠直率的筆調,不加修飾地捕捉老人們滿佈人生甘苦的身軀面容。最右側目視前方的長者,似乎正與畫家對話,也在與觀者對話。
當陳來興 1981年來到臺北發展時,公立藝術機構及商業畫廊尚不活躍,藝術市場大都以老中輩成名畫家為主,年輕藝術家的機會十分有限。尤其陳來興粗獷純實的具象表現畫風,並不以形式優美見長,所以最初幾年顯得異常辛苦。 1980年代後期,政治解嚴所引發的社會動盪,讓善感的陳來興直接投入參與社會運動。但在藝術上,他始終關注事件中的「人」多於事件本身。
他的畫作筆觸奔放、色彩濃烈,形式上帶有 20世紀初歐洲表現主義意味,同時內蘊了畫家對市井小民及本鄉本土的濃烈情感,直接純樸又不失視覺張力。不同於 70年代懷舊式的鄉土美術,陳來興畫中的鄉土是走遍臺灣城鄉山海、街頭巷弄、投身群眾的真誠表述。他畢業於學院,卻忠於自我創作意念的指引,有意識的從學院的藝術調性出走,就像他的自述:「我幾乎忘了藝術,為了誠實面對我的族群、我不能假裝面對快樂的寫生,農田不只是豐收的快樂,而泥土沾滿者長者的汗水、淚水、寂寞無助的弱勢族群,才是田園美麗外衣底下的真相」。
中文作品名: | 天后宮老人 |
---|---|
英文作品名: | Old Men at Tianhou Temple |
作品年代: | 1989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97×130 cm |
作者: | 陳來興 |
作者年代: | 1949 - |
典藏單位: | 私人收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代理人(林秀免) Email:stalalsm@yahoo.com.tw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逮捕 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