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生於安徽,祖籍山東青州,1949年定居臺灣。十四歲開始學習傳統國畫,二十歲改習西畫,1955年師大美術系畢業。1957年第一屆五月畫會正式在臺北市中山堂展出後,開始現代藝術運動。自師範大學畢業後,歷任基隆一中、成功大學、中原大學、美國威斯康辛卅立大學與艾荷華大學客座教職,教育英才凡36年。1971年應聘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曾任藝術系主任,1992年退休後返臺,先後曾任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臺南藝術學院造形所所長教授等,現已退休。曾於美國加州卡邁市拉克畫廊、日本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美國耶魯大學美術館、北京中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灣省立美術館(現為國立臺灣美術館)等,世界各國舉辦個展。
本作為《地球何許之三》之作品系列,其作畫技法以挑出紙筋的飛白筆觸,表現顯然像光照下雪光反射的黑白對比強烈的山形。此時技法實驗上他受到拼貼法(collage)影響,開始將撕畫作微妙的組合,構圖上山形的強大力量則來自范寬「谿山行旅圖」的震撼,以畫面下方的空間畫了2、3筆橫的筆觸,畫面上空的空間,貼上山形。初因硬邊藝術影響,他將上方的山形變成方形,加以元宵節花燈對圓的感受,與歐美「歐普」印象的連結產生靈感,就剪了圓形貼於原來方形上。本作曾參展1969年歷史博物館個展、1970年德國東方藝術博物館個展、1971年德國法蘭克福博物館個展、英國布里朵市立美術館個展、199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個展。
1950年代劉國松開始尋求西方思潮新文化刺激,當時受畢卡索、康丁斯基、克利等影響不少,之後又接上戰後的抽象表現主義,開始在畫布上加沙、木屑、鐵沙、石膏等素材作實驗創作水墨抽象繪畫。1963年更以改良的棉紙作墨繪,以狂草般粗線條和渲染,再撕掉紙筋,產生特別的紋理,特異的效果創立自己的現代水墨畫風格。1969年他發展出另一個創新階段,開始其《太空畫》系列之創作,首幅《地球何許?》獲美國「主流69」國際美展繪畫首獎。當時恰巧是美國「阿波羅8號」太空船由月球背面拍回地球、月球照片,此一偉大成就使劉國松受到衝擊,遂將原來方形拿掉只留下圓體。
中文作品名: | 地球何許之3 |
---|---|
英文作品名: | The Earth Ⅲ |
作品年代: | 1969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133.8×77.8 cm |
作者: | 劉國松 |
作者年代: | 1932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