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本名羅青哲, 1948年出生於青島, 1949年隨父母來到臺灣。年少時,羅青就隨溥心.、入迂上人(任博悟)等名家習畫,對北宗山水、習南宗潑墨等傳統繪畫用功頗深。高中畢業後考進輔仁大學英文系,課餘間時大量閱讀現代詩及歐美現代繪畫思潮。 1972年羅青集結大學時寫的一系列新詩作品,出版第一本詩集《吃西瓜的方法》,受到名詩人余光中的讚賞。同年,前往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留學,攻讀比較文學碩士。取得學位後,回臺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所、美術系所。
羅青是一位理論與創作兼修的學者和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詩人。教學、寫作之外,水墨創作質量也十分豐厚。羅青認為,從事繪畫創作的主要動機在於表達個人情感與思想。其次是用繪畫與人溝通,並展現自己獨特的觀點。以及在自己從事的繪畫範圍和體系中,達到承先啟後的目的,在繪畫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對水墨創作,羅青同樣抱持「承先啟後、延續創新」的使命,創作過程從學習傳統開始,同時基於對新知識與獨特表現的熱切渴望,羅青除了不斷追求創新繪畫語言的表達,更試圖建構一套現代水墨創作的理論體系。
〈對聯山水〉是一件解構傳統山水對聯形式的創新之作,作品以對聯文字作為中堂,畫反居於兩側。「重組山水宇宙,解構松石水雲」成為作者對水墨畫傳統明確的宣示。作者另以篆體方正形式,積墨點結構成文字,分解了書法中最重要的線條形式,點出具科技感又有時代性的作品。
羅青的水墨,往往結合了自寫的詩詞或短文題款。他十分強調作品中詩與畫的一致性,讓兩者能夠互相輝映而非彼此解釋。這種詩畫相資相發的畫風,承自北宋以來的文人畫傳統。基本上,羅青是在傳統繪畫的價值體系中尋求創作內容與形式上的時代感。臺灣現代水墨改革的議論,到 1960年代中期已經過相當程度的辯論。 1968年劉國松等人倡立的「中國水墨畫學會」及相關展覽,以西方抽象語彙結合創作技法開發作為水墨形式革新的發展方向,基本上已漸趨成熟。這段臺灣現代水墨的軌跡,或許給青年時期的羅青帶來相當程度的啟發。
羅青的水墨強調現代生活經驗與傳統美學精神的融會,以及新視覺經驗的表達。特別是經過西方思潮經典的閱讀及比較文學等學術訓練,羅青對中西美學與傳統繪畫創新有其獨到的見解。他強調現代是新知識、新生活型態及工業文明的綜合經驗,好的藝術都是當下鮮活的產物,均須反映新的視覺經驗。這當然也包括傳統水墨媒材創作。而他作品中常出現的現代科技產物、俯瞰的視點、濃墨冷硬的線條,正是他創作理念與實踐的合一,具濃厚的實驗特質。
中文作品名: | 對聯山水 |
---|---|
英文作品名: | A Couplet of Landscape Painting |
作品年代: | 1991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139.5×34.5 cm×2 pieces, 137.5×69 cm |
作者: | 羅青 |
作者年代: | 1948 - |
典藏單位: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www.tfam.museum/Common/ContactUs.aspx?ddlLang=zh-tw Email:info@tfam.gov.tw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不明飛行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