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哲 1948年出生於宜蘭冬山,高中畢業後立志往美術發展,到臺北許多知名藝術前輩開設的畫室學習,無奈就是無法越過石膏像炭筆素描的關卡,被拒於學院之外。但黃銘哲仍能以自己的方式,練就一身精湛的寫實繪畫技巧。 1976年在臺北省立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辦首次個展,就以鄉土寫實風格油畫受到注意。同年前往英國,曾在里茲大學( University of Leeds)旁聽藝術課程,之後再轉往美國發展,並獲畫廊簽約經紀作品。
1980年黃銘哲回到臺灣,開始以深具裝飾風格的人物作品參加國內各項公辦美展。夢幻浪漫又富涵圖像寓意的獨特畫風,讓黃銘哲在各獎項中異軍突起,連續在第 35、36、37屆全省美展獲獎,因而取得該展永久免審查資格。 1990年代,黃銘哲的繪畫轉向半抽象及抽象造形過度,關心的議題也轉向都會生活。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筆下漂浮如幽靈般的人體造形,既華麗炫爛有時又扭曲駭人。 1990年代末起,黃銘哲又將他的平面創作發展至立體造形,常以巨大的作品尺度在公共空間中展現簡潔俐落又富裝飾色彩的抽象造形,十分具有都會浪漫風情。
1990年代,黃銘哲的繪畫向半抽象及抽象造形過度,發展出具個人代表性的華麗炫爛漂浮不實的人體造型。〈女人〉一作,線條複雜交錯,折衷融合德庫寧( 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1)的狂野與克琳姆(Gustav Klimt, 1862~1918)的綺麗。整體呈現出一種輕快與奔放的都會情調。
黃銘哲突顯臺灣三年級世代藝術家的另一種創作樣態。他出身宜蘭農家,幾乎未受過正規學院式的藝術訓練,卻憑藉過人的毅力與對造形的敏感度,以不斷汲取心有所感的西方大師養分,來開發自己的創作潛能。由於缺乏學院訓練的背景,卻也同時免去學院學理的包袱, 80年代回國之後的風格演變,可看出黃銘哲幾乎以自我學習的方式,按著自我完成的生命經驗行進。
在繪畫上,無論是具象或抽象,人的形體一直是他的創作母題,並常帶有個人自傳性色彩。除了 1970年代的鄉土寫實,從黃銘哲的作品當中,難以對應到同時期臺灣藝壇的主流脈動。然而 1990年代末期發展出極具官能性的飄浮人體,卻在解嚴後浮動的社會氛圍與虛華的都會生活情境中,引發人們高度的共鳴。黃銘哲作品所映射的時代性,應是無庸置疑的。
中文作品名: | 女人 |
---|---|
英文作品名: | Woman |
作品年代: | 1991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91×73 cm |
作者: | 黃銘哲 |
作者年代: | 1948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春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