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容(1928-1985),生於臺南縣柳營鄉。9歲時,舉家移居日本東京,並習小提琴,他的叔父正是臺灣前輩畫家劉啟祥,因常至其畫室玩耍,看到劉啟祥作畫、漸受影響。1937年劉啟祥由法國學成返回日本定居時,劉生容即被叔父五彩繽紛、典雅的畫作所吸引。1943年起,隨劉啟祥學畫,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返臺,就讀臺南一中,1961年再次赴日,劉氏雖未曾進入藝術學院學習,但其獨特藝術風格早已受到藝壇肯定,1961年即受日本竹川、新田畫廊邀請展出,1963年返臺作品被選送參加第7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968年移居日本,專心從事藝術創作,去日多年後於1983年返臺個展。
劉氏於1960年代日本返國後,與一群致力抽象創作的畫友們,共同推動抽象藝術,並於1965年,劉生容無意間發現「燒金紙」的材質,將之拼貼於創作中,運用在複合媒材的藝術創作領域上,而有著傑出的表現。他鍾情於燒金紙上版畫的圖樣,並應用燒金紙上的三個神像的象徵意義:「福」代表多子孫、「祿」代表財富豐足、「壽」則有長命百歲的意涵,藉以表達傳統習俗和他根深蒂固的傳統理念。本幅以大紅與黑色大面塗刷,造型簡約而純化,並貼上金紙、紅、黑、金強烈的色彩並列,產生無比的視覺張力。
劉生容雖未接受學院訓練,但在劉啟祥的引導下,有了傑出表現並樹立個人風格,最明顯的是他在1961年赴日再次返國之後,與畫友如曾培堯、莊世和、黃朝湖及柯鍚杰等,共同推動當時如日中天的抽象藝術,並舉行「自由畫展」(1964年)更加確立其創作風格。1965年,再以傳統民俗祭儀「燒金紙」的材質運用於創作,表現於複合媒材的創作領域上。1967年入籍日本的劉生容,從70年代始,全力投注於東方哲理與風土民情的探索,將臺灣民間鄉土燒金紙上「福」「祿」「壽」的三個神像的象徵意義與民俗性情中進行思考,使其畫作有著對於傳統的風俗和民間習慣、對斯土的感念和好奇,延伸出豐富的東方哲理的視覺語彙。
中文作品名: | 壽 |
---|---|
英文作品名: | Longevity |
作品年代: | 1967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60×128.5 cm |
作者: | 劉生容 |
作者年代: | 1928 - 1985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