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愿 1947年出生於花蓮, 1967年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先擔任教職 4年,之後負笈日本深造。 1981年,楊成愿自大阪藝術大學油畫研究科畢業,回國後定居基隆,從事繪畫教學與創作。於大阪藝大研究期間,楊成愿主修油畫,曾創作一批具象徵主義意味的女性人物作品,當中已出現明顯的符號隱喻特質。他同時精研版畫,自日返臺後參加了十青版畫會、中華民國版畫家學會,作品創作豐富。他的版畫與油畫創作互為表裡,可相互參照。
除了上述的人物系列作品外,楊成愿 1980年代中期出品了「化石與空間系列」,1990年代開始階段性的藉由對臺灣史蹟圖像(建築)探勘,重新檢視臺灣文化層次與認同的相關議題,相繼推出「臺灣名蹟系列」、「近代建築系列」、「中國樣式建築系列」,以及 2000年之後的「臺灣當代都會建物系列」。這些系列以臺灣「建築」作為圖像的取樣,重點不在再現臺灣建築的風格史,而是對圖像背後更深的臺灣文化歷史觀照。
〈時間追想〉一作,作者以大量的故宮文物、墨寶畫作、古蹟照片的層疊套印,表述一種文化上的時間感。偶有穿插現代物件如齒輪、酒杯、臺北故宮建築..等,對比性地拉大時代軸距。這種文化物件的視覺拼合,將中國精緻文化遺產轉化成時間投射的對象物,頗具深意。
楊成愿較系統性的創作出品約在 1980年代中期之後,正是臺灣政治解嚴前後的激盪期。由於數十年來的禁錮壓抑,讓解嚴所釋出的力量異常猛烈,社會普遍意識形態的對立與混亂,成為臺灣邁向民主化的必經過程。臺灣美術在解嚴後也出現許多在創作議題及內容上挑戰禁忌、撻伐權威的新生代。相對而言,此時在年紀上較成熟的楊成愿,並不著眼於炫目的政經社會現象,而是選擇較內省式的語調,對文化根源與認同做長時間深層的思索。
作品調性總帶有超現實的特質,纖細而靜謐。作品中常出現的不同符號,似乎提供觀者圖像解碼的線索,而符號與符號並置所產生的對應關係,則更擴充了原先的意義,讓作品圖像的閱讀性更加豐富。楊成愿的作品像一面能穿越時空的透鏡,帶領觀眾掠過一幕幕的歷史場景,重新思考臺灣文化的多層樣貌。
中文作品名: | 時間追想 |
---|---|
英文作品名: | The Recollection of the Time |
作品年代: | 1989 |
媒材/分類: | 版畫 |
尺寸: | 56.2×80 cm |
作者: | 楊成愿 |
作者年代: | 1947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古砲台測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