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淞 1947年出生於上海,隨著家人到臺灣之後居住於臺北。師大附中畢業後,考上國立藝專美術科(今臺灣藝術大學),學習美術。大學期間除畫圖之外,也喜愛閱讀西方思潮的翻譯文學作品。 1967年,尚在國立藝專就學的奚淞與學長黃永松、姚孟嘉等人組織「 Up畫會」,嘗試許多近乎反美學的前衛創作。 1971年,在《現代文學》(44期)奚淞發表他第一篇短篇小說〈封神榜裡的哪吒〉,受到當時文壇矚目。
25歲時,奚淞前往巴黎留學,進巴黎美術學院、巴黎十七版畫室研習。這段西方的文化、生活體驗,讓奚淞重新思索文化與環境的關聯性,進而改變他對創作所抱持的心境。 1975年回國,前後擔任《雄獅美術》、《漢聲雜誌》編輯,鼓吹對國內藝術環境的關注與文化紮根的工作,參與許多童書的企劃和編輯,自己也出了三本改寫自中國傳統故事的兒童繪本。 1991年,因母親的過世,奚淞走向佛學的探索,開始以一種修道者的方式看待每日的藝術勞動,持續以繪畫和文字探索生命。
多年以來,作者以簡樸真誠的繪畫「手藝」與佛典研讀,作為探尋心靈幽徑的實踐過程。〈敬、淨、靜〉中玻璃杯盛裝的清水,是作者至今仍持續不斷的注視描繪對象。通過忘我的觀察和如實描繪簡樸物件的豐饒滿足,照見自我的真相,將心靈還原到「日光.空氣.水」最平淡、最簡樸的本質狀態。
奚淞的大學時期,抽象繪畫的高峰期已過,「大臺北畫派」、「化外畫會」「現代詩畫展」、「不定型展」等深具實驗性、甚至反美學的複合媒材前衛展演,短期間掀起一波奇異的前衛藝術現象。奚淞基於對學院教育的叛逆與前衛追求的渴望,也曾在 60年代末積極嘗試此類的藝術實驗。 1970年代臺灣遭致一連串國際外交橫逆,造成國族認同與信心危機。當西方不足恃,中原太遙遠,知識份子開始嘗試在腳下這塊土地尋找文化的立足點。
1975年奚淞自法國回來之後,成為了推動鄉土美術、文化扎根的重要旗手。在藝術創作上,奚淞始終以「手藝人」自居,樸素地看待藝術的勞動。此獨特的藝術觀最終轉換化成奚淞「以手帶心」的生活哲學。繪畫或書寫成為修練生命的途徑。尤其 80年代後期,奚淞從回望古典佛教學理中,找到重新觀看自我和觀看世界的角度。自此,藝術已成為讓自己定心凝神,回復到生命最原初、自然狀態的橋樑。
中文作品名: | 敬、淨、靜 |
---|---|
英文作品名: | Reverence, Purity and Quietude |
作品年代: | 2010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60.5×110.5 cm×3 pieces |
作者: | 奚淞 |
作者年代: | 1947 - |
典藏單位: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www.tfam.museum/Common/ContactUs.aspx?ddlLang=zh-tw Email:info@tfam.gov.tw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