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竹盛 1946年生於高雄鼓山,就讀高雄中學時期受老師羅清雲啟發鼓勵,決定往藝術發展。 1970年畢業於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之後任教於高雄前鎮國中直到出國。大學時期的葉竹盛對當時學院偏重技巧訓練的教學產生懷疑,並苦思如何以藝術的形式來表現個人的複雜感受,遂下決心出國學習歷練。 1975年,葉竹盛進入馬德里大學藝術學院進修,取得學位後在歐洲遊歷,直到 1982年返回臺灣。
返國後葉竹盛在高雄定居。在葉竹盛旅歐期間,臺灣各項建設與開發迅速開展,工業重鎮高雄的轉變尤為劇烈,讓甫回國的葉竹盛感受格外強烈。他開始以被毀棄或遭人為破壞後殘存的物件做為創作材料,在畫面或空間上重新安排,表達對自然省思以及人為破壞的一種控訴,作品形式以空間裝置或大尺度複合媒材作品為多。探討環境生態議題的作品也成為葉竹盛日後創作的主要基調。 1988年葉竹盛移居臺北, 90年代之後陸續發展「花•禪」系列、「海洋•生態」系列、「環境種子」系列等創作。
種子是生命的象徵,作者藉著種子反映在自然循環中,生命延續與繁衍過程中的不可掌握性。作品並置二枚類似萌芽生長中的種子符號,在書寫性線條的牽引下與紅色塊面產生若有似無的連結,在複合組成與符號搭配下,形成相安共存的結構關係。
葉竹盛的作品著重對材質物理性與繪畫空間的探索。在抽象表現的形式中,藉由現成物素材的介入,豐富了畫面肌理、符號指事、與材質本身所散發的魅力,「物象」與「物性」是他的常用語彙。葉竹盛對臺灣藝壇的影響,主要在 80年代初自西班牙返臺之後。 1984年於臺北春之藝廊參加「異度空間」聯展,及之後的 SOCA、「南臺灣新風格」等展出,發展出結合各種素材和現成物的抽象裝置形式,藉由強烈的物質性帶動內心的精神感應,對八○年代之後臺灣抽象藝術的概念與形式帶來另一種啟發。
同時他將創作理念延伸到人與環境關係的探討,以環境倫理與生態關懷為議題,藉由一種非說明姓的「借物寄情」方式讓作品物象與觀眾互動,引發移情作用的思想共鳴。是臺灣現今少數藉由創作表述對環境與自然反省的藝術家之一。
中文作品名: | 種子+F(23) |
---|---|
英文作品名: | The Seed + F(23) |
作品年代: | 2007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248×333 cm |
作者: | 葉竹盛 |
作者年代: | 1946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褐色‧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