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出生於山東煙台,10歲拜天津名畫家李荷生為師,習工筆花草翎毛,14歲入省立煙臺師範學校,從鄭月波教授,習素描及水彩寫生,20歲自學校畢業,1948年曾於青島臺東六路小學任美勞代課教師。1949年1月戰亂年代隨軍來臺後,從事工藝美術、廣告繪畫(1951)、傢俬設計(1962)、蠟染繪畫(1968)等工作,及成立室內設計個人工作室(1973)。作品曾與鄭月波在史丹佛大學聯展(1962-73)。1988年獲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水墨創作大賽創新獎。近年來其作品受到國內外藝壇矚目,分別在太平洋文化基金會(1995)、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國立臺灣美術館(1997)、美國紐約蘭庭畫廊(2000)、臺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2008)等地展出等。
夏一夫先生畫風,由早期寫意的表現方式歷經幾次轉變後,用枯筆焦墨來畫,細密地皴擦出全幅的山、石、雲、浪,突破前人技法上的侷限,轉為「枯筆焦墨」;其風格以焦墨乾筆為主,捨棄水墨中渲染的方式,全以乾筆側鋒皴擦出層層堆疊的雲水、山石層次、肌理。在線條的節奏感,及空間意象塊面結構的變化中,顯現其幽遠的特殊氛圍是其特色。1995年以後更將筆墨與敷色融合,部分並以細筆雙勾的描繪加入草叢或植物。長期從事設計之經驗,讓夏一夫能自然地融合了西畫透視明暗光影的觀念技巧,以枯筆焦墨山水,攢簇細膩筆法,營造有若自然寫生的風格,乍看之下像黑白山水、雲海攝影作品,又充滿東方寫意精神,他成功地以自創皴法藝術風格,突破中國傳統繪畫,創出自我的風格特色。本作四聯幅畫作,除了一貫的細膩肌理變化外,更在重巖疊嶂的起伏山丘中營造了雄偉多變的山景氣勢。
夏一夫先生直至1978年(52歲)退休才得遂志願,全心全力投入繪畫創作至今,並獲傅狷夫先生指導,另闢人生蹊徑。1988年以水墨創作獲得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墨與彩的時代性─現代水墨畫展」入選及創新獎,開始受到矚目。藝壇上素享盛名的堪薩斯大學李鑄晉教授亦曾指出,他能在中國山水畫中表現出現代精神,顯現著中國水墨的新精神象徵。
中文作品名: | 群山四聯屏 |
---|---|
英文作品名: | Peaks |
作品年代: | 1995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103.2×222.8 cm |
作者: | 夏一夫 |
作者年代: | 1927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