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財 1946年出生於臺南縣七股鄉, 1964年自ㄒ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後港國小擔任教職。在臺南期間進郭柏川畫室習畫,深受啟發。 1967年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 1971年畢業後分發到高雄,自此定居於高雄市。 1981年陳水財受聘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並在臺北美國文化中心舉辦首度個展,發表「卡車系列」作品。 1980年代陳水財積極投入高雄地區的現代藝術活動,前後參與籌組「南部藝術家聯盟」、「夔•藝術展」、「高雄市現代畫學會」、《藝術界》雙月刊、《炎黃藝術》雜誌等團體,藉展覽、講座與座談會等方式倡導現代藝術轉型及在地藝術建構。
陳水財的早期創作帶有內省的詩意表現,到了 1980年代有較明顯轉變,高雄現實生活經驗明顯的在他的作品中展現,如「卡車系列」中的工業高雄。此後都市生活一直成為陳水財的核心。 1990年代「牆」系列與具象徵性的「人頭」系列是陳水財對都市生活擠壓、鬱結、汙濁等總體感受的詮釋。 90年代後期「年華似水」系列以親人為對象的頭像則有對歲月流逝、人事浮沉的滄桑感。到了 2000年之後的「人相、我相、眾生相」系列,則以輕盈的筆調與色彩,描繪他對城市眾生相的側面觀察。陳水財透過對環境的敏銳洞悉,以都市經驗來定義現代生活,並將之轉換為圖像的提煉。
《人頭》系列標示作者 1990年代重要的創作思維深化,由之前現實的都會圖景再現,轉向對現代人存在情境與生命本質的反思。碩大且凝重曖昧的人頭形式是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圖像語言。它不是特定人物的肖像,而是作者對都會生活中,人普遍境遇的人文思索。
1970年代,當藝術圈吹起一片鄉土的懷舊風時,高雄工業化、都市化的腳步正在快速行進中。加工出口區、造船廠、煉鋼廠、石化廠的設立,逐漸確立了高雄作為工業重鎮的形象,強烈吸引各地農村青年移入尋求工作機會。 1975年,高雄人口突破百萬,城市的迅速擴張,讓它兼併了周邊鄉鎮,在 1979年改制為臺灣第二座直轄市。
陳水財大學畢業後即在這個南方城市落腳,目睹它的變貌及工業化所帶來的諸多弊病。直觀的人性映射與環境觀察是陳水財作品的主軸,鄉土寫實的浪漫懷想,並不符合高雄城市變異的環境現實。陳水財超脫潮流之外,以其生活周遭觸目所及的城市、市民庸碌景象,作為他創作表達的最佳取材。表現式的繪畫語言及直接、粗獷的色彩,深刻的呈現藝術家生活空間中的人、事、物。更以親身參與美術運動、文字評述、編輯出版等方式深刻涉入高雄地區的美術發展,對南臺灣的在地意識與藝術凝聚具有關鍵的影響。
中文作品名: | 人頭 1994-01 |
---|---|
英文作品名: | Human Head 1994-01 |
作品年代: | 1994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30×97 cm |
作者: | 陳水財 |
作者年代: | 1946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卡車之三 卡車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