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鏡 1945年生於四川重慶,在臺度過青少年時期, 1968年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李小鏡原本主修繪畫,大三暑假接觸電影製程,開始對攝影與電影萌生濃烈的興趣。 1970年李小鏡前往美國費城藝術學院(Philadelphia College of Art)研習電影及攝影,取得碩士學位後轉赴紐約發展,並投入商業攝影產業領域。 1976年起擔任廣告公司攝影顧問,正式投入商業攝影產業領域。 80年代初更跨足報導攝影,以其精緻、細膩的影像美感,受到攝影創作圈的普遍肯定。
1980年代後半,李小鏡開始著手藝術表現力的攝影研究。初始以靜物為對象,運用光學調控,針對色彩表現在攝影媒材中的可能性進行多重演練。 1992年開始運用數位科技器材與作業軟體,將傳統光學攝影轉換為數位影像製作,大幅拓展了個人創作自由度與藝術表現空間。此後,李小鏡以其獨特的獸形人物肖像,建立起個人的創作語彙,作品廣受注目並屢獲國際重要展覽邀請展出。
〈閻羅王與牛頭馬面〉是李小鏡 1994年《審判》系列創作之一,中國傳說中地獄場景的相關角色成為作者取材的藍本。此系列由之前的頭部肖像,擴張圍半身甚至全身的肢體形象。除了臉面特徵,肢體表情與身體語言加入了影像敘述的一部分,更強化了作品的戲劇性。
李小鏡大學時期的 1960年代中期,臺灣外銷逐漸擴張,經濟在穩定中成長,臺灣電視公司與中國電視公司分別於 1962與1968年開播,電影業也快速興起,影視、廣告、設計產業蓬勃,求才殷切。 1967年暑假,李小鏡找到光啟社動畫部的工作,由於受白景瑞和李翰祥導演賞識,遂當上電影美術指導,開始接觸電影拍攝製程。 1970年代的李小鏡在紐約廣告界也是從美術指導基層幹起,之後以 10年的時間升任廣告公司攝影部門主管。長期工作所磨練出的攝影技術與理念,也成為李小鏡日後創作的最佳助力。
李小鏡曾提到, 1992年購買第一部麥金塔電腦,是他一生中所做過最重要的決定。他以「如虎添翼」來形容,電腦科技給了攝影一對翅膀,讓它無所不能。這樣的表述的確傳達了個人電腦普及與影像軟體研發,對影像媒材創作所引發的革命性影響。李小鏡藉由這對「翅膀」的輔助,將原本已十分厚實的藝術涵養與攝影功力,從形式的限制中得到解放,飛入更寬廣的創作天空。
中文作品名: | 閻羅王與牛頭馬面 |
---|---|
英文作品名: | Judge of Dead & His Guards |
作品年代: | 1994 |
媒材/分類: | 攝影 |
尺寸: | 135×267 cm |
作者: | 李小鏡 |
作者年代: | 1945 - |
典藏單位: | 高雄市立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李小鏡 Email:manimals@gmail.com
高雄市立美術館 http://collection.kmfa.gov.tw/kmfa/applydoc.asp Email:servicemail@kmfa.gov.tw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十二生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