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陽生於湖南湘鄉,本名夏祖湘。1945年入私立鍾英中學,後轉入南京市立師範就讀,1948年畢業。1949年從軍隨陸軍部隊來臺,1957年與吳昊入臺北漢口街「美術研究班」隨黃榮燦、朱德群、李仲生等研習,因無力負擔學費而終止,後進入李仲生「安東街畫室」學畫,結識蕭勤、霍剛、李元佳等人。1957年夏陽共同發起「東方畫會」,1959年國語日報社任美術編輯,1963年出國赴義大利後轉往法國,1967年赴美定居紐約以修復古董維生,1977年受美國照相寫實主義影響,畫風轉為照相寫實風格而有《黑白系列》、《邊色系列》、《單人系列》、《都市之鳥系列》等作品發表。2000年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四屆文藝獎美術類得獎者,現居於中國大陸。(部分摘錄自國美館藏品查詢網頁,林明賢,2004《撞擊與生發-戰後臺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頁205。)
1968年,夏陽從巴黎到紐約,正值照相寫實主義興起,因感到路邊移動中的人物和背景相衝突的關係,和他在巴黎時期在基本理念上一致,因此開始嘗試以照相寫實的風格創作。《凱蒂》是夏陽此時期《毛毛人》系列作品的第一張。此畫在理念上強調人和物的對立,令人感受到匆忙來去現代人的疏離感。因不同於照相寫實主義之繪畫方式,故又被稱之為照相未來主義。自此以後直到1974年,夏陽陸陸續續創作出以黑和白兩色為主的系列作品。(參考自國美館藏品查詢網頁,張台生,1996,《典藏目錄8》,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頁239。)
夏陽受到李仲生抽象前衛藝術影響,與蕭勤、霍剛等人創立「東方畫會」,藉此在臺引介許多歐美盛行的前衛畫風。如早期受機械主義影響,畫面分解和重組人物等造形的風格,還有後來畫風受抽象表現主義影響,採取自動性技法繪畫,而在法國旅居期間所發展出《毛毛人》系列作品,將當時西方盛行的前衛照相未來主義風格引介到臺灣,在臺形成一股風潮造成影響。
中文作品名: | 凱蒂 |
---|---|
英文作品名: | Katty |
作品年代: | 1972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82.5×241.5 cm |
作者: | 夏陽 |
作者年代: | 1932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