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堂 1943年生於板橋的醫生家庭。升高中前的暑假向大哥借了愛麗絲相機( Aires Camera),第一次接觸攝影。就讀臺北成功高中期間參加攝影社,在指導老師鄭桑溪的啟蒙下,開始他攝影創作之路。 1961年張照堂進入臺灣大學土木系就讀,對現代哲學、文學、藝術思潮產生濃厚興趣,大量閱讀相關著作。 1962年五指山上所拍攝的軀體作品已開始呈現強烈疏離、冷冽的超現實風格。
1960年代末至 1970年代初,張照堂積極參與深具實驗性的藝術展演,從事各種影片、裝置的實驗,同時也在 1968年進入中國電視公司擔任攝影記者。工作期間旅行臺灣各地,投入紀實的影像拍攝, 1970年代中期至 1980年代是張照堂紀錄片拍攝編導的高峰期。 1996年成為自由影像工作者,創作之外也以教學、策展等方式推動臺灣紀錄片,先後獲頒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
「在與不在」是作者在大學時期( 1962~1965)對「存在與虛無」的生命質疑與提問。透過殘缺的影像與模糊的蹤影,企圖尋找一種全然安靜、空無或迷茫的氛圍及狀態。作品充分展露 1960年代在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的虛無美學觀,也為臺灣攝影打開一扇嶄新的景窗。
攝影作為一種紀錄、傳播及創作媒介,能立即反映社會及政治現實。直到 1987年解嚴之前,臺灣政府當局在媒體經營、新聞傳播、戲劇、音樂、電影、攝影、出版..各方面,以多項檢查機制進行嚴格管制。尤其在局勢緊張的戰後初期,人民的精神生活與身體自由備受壓抑。此時期臺灣攝影的主流樣態,只允許符合官方政治需求的文宣攝影,以及服膺藝文政策的沙龍唯美攝影。
張照堂從大量現代文藝思潮的閱讀中,汲取粹煉出一種疏離於現實之外,卻又凝視當下「人」普遍心靈狀態的攝影語彙。作品的虛無感與影像表現性,不但為自己苦悶的存在狀態找到出口,也為當時凜冽的時代氛圍打開一扇嶄新的景窗,對臺灣現代攝影轉型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走過半世紀,以攝影作為超越純粹紀錄的創作形式,張照堂始終保有在現實中呈顯超現實突兀感的影像特質,疏離中同時帶有人性的溫度。
中文作品名: | 在與不在系列 |
---|---|
英文作品名: | “Within, Without” series |
作品年代: | 1962 |
媒材/分類: | 攝影 |
尺寸: | 46.7×46 cm ×15 pieces, 55.7×37.4 cm×2 pieces, 37.5×56.2 cm×3 pieces |
作者: | 張照堂 |
作者年代: | 1943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