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祖籍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她的蒙古語本名為穆倫•席連勃,意思為浩蕩江河,取「穆倫」的漢字諧音為「慕蓉」。席慕蓉 1943年出生於四川重慶,抗戰結束後舉家遷至南京, 1949年移居香港,之後輾轉來到臺灣。 1956年,席慕蓉進入臺北師範(今臺北教育大學)藝術科,正式接受學院美術教育,同時開始在校內外刊物發表新詩及散文。
1959年,席慕蓉考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接受陳慧坤、李澤藩、李石樵、廖繼春..等老師指導。 1964至1966年間前往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修油畫,以第一名成績畢業。 1970年返臺任教於新竹師專(今新竹教育大學)美術科,直到 1995年退休。席慕蓉的繪畫與詩文是兩條並行的創作路徑, 1980年代之後作品越見豐富。 1980年代初並曾一度致力研究推廣雷射繪畫,為臺灣科技藝術之先導。 1989年,席慕蓉首度回到故鄉蒙古高原,之後年年返鄉,對生命與文化根源的探詢更見殷切,不時反映在其詩文與繪畫創作當中。
作者以坐困幽谷的駿馬,隱喻草原牧民文化在當代所遭致的景況。取標題名「困境」,表達作者內心深切的憂慮。從谷中隙罅灑落的金光,讓畫面呈現某種宗教性的氛圍,似乎暗示在困境中正向、光明的精神指引。
席慕蓉將繪畫視為她一生執著的追求,一種工作與責任。以寫詩作為與自我對話的方式,至於散文,則是對生活的記載。席慕蓉的繪畫與寫作高度契合,一直循著自我的生命軌跡行進。無論詩文或繪畫均充滿古典浪漫的情調,又具備超然脫俗的清空特質。沒有現代主義實驗性地顛覆,也與臺灣 1970年代鄉土文學、鄉土美術潮流,或解嚴前後的本土意識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她只是真誠的面對自我。
荷花是席慕蓉繪畫中始終延續的題材,常以戲劇性的布局與光影營造,型塑以花擬人的寓意性場景,超然純淨、飄邈出塵,充滿著陰柔的女性特質。這個持續在作品中出現的元素與席慕蓉的成長背景息息相關,幼時南京玄武湖畔的荷花叢是意象的原型,南海路植物園的荷池則是意象的觸媒。荷花揉雜了畫家多樣的鄉愁與善感的心境,客觀寫景、主觀寫情,形成一種獨特的情調。 1990年代之後,草原故土釋放了席慕蓉積蓄四十多年來的鄉愁烙印,畫面也漸趨開闊而堅實, 2012年新作已見有新繪畫風格的轉變。
中文作品名: | 困境 |
---|---|
英文作品名: | Predicament |
作品年代: | 2012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30.3 ×97 cm |
作者: | 席慕蓉 |
作者年代: | 1943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席慕蓉
代理聯繫(國美館) Email: artnet@art.ntmofa.gov.tw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曠野 心中的樹 黎明 晨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