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孜 1942年出生於上海, 10歲時隨家人經香港輾轉來到臺灣。每天書寫小楷二百字、大楷一百字,是董陽孜年少時必備的功課,直到高中時期都持續不斷。她的父親以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作為董陽孜的書法啟蒙,並兼臨王羲之及文徵明。高中時期曾隨名家張穀年學習書畫,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期間,受到傅申、張隆延、丁念先、台靜農等書法家指導,研習漢隸與宋代四家蘇、黃、米、蔡等人書跡。大學畢業後董陽孜赴美國深造, 1970年於麻州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
董陽孜於麻州大學主要研習油畫與陶藝,開始嘗試將西方藝術理論、構圖形式融入傳統書畫之中。畢業之後,於紐約任雜誌社美術設計工作,曾獲全美創作設計展封面設計獎。 1970年代董陽孜開始發展出以中國古典文學短句觸發書法作品意象的創作風格,並在 1994年以書法作品榮獲第四屆「雄獅美術創作獎」。此後,長期投注書法藝術創作及教育推廣,作品展現形式仍不斷推陳出新。
「見素抱樸」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大意為顯現自然抱定純樸。董陽孜將此四個字做為整體平面的視覺元素,在行筆韻律與視覺效果考量下,自由調整筆畫粗細、字體大小,但依舊保持中鋒前進,筆力飽滿,收放自如。
中國書法早在漢代就已確立為獨立的審美體系,並在中華文化影響所及的東亞地區廣為散布,成為一種東方特有的藝術形式。但在生活型態、文字傳播方式急遽變化,以及當代藝術多元形式與觀念的衝擊下,書法不斷面臨傳統美學框架限制與藝術語言現代性的挑戰。尤其臺灣無論在藝術教育推廣,或主流藝術形式展演及論述中,書法向來處於相對邊緣的位置。傳統書法美學如何面向當代革新的議題,成為有志創造書法藝術新語言的創作者急切的課題。
董陽孜在 70年代便開始著力於現代書法在藝術性上的拓展。基本上,她仍持守「有意義的書寫」基準,並將西方藝術構圖和理論運用在書寫創作上。她將書法創作以一種畫面構成加以安排,以雄渾的運筆力道經營畫面結構,運用簡短、強烈的文句及超大的作品尺度,表達其對文字的理解與感應,並開展出個人渾厚奔騰的表現風格。近年更致力於將傳統書寫的藝術性,藉由與空間對應、肢體展演、音樂律動、科技媒材..等多方跨域嘗試,開拓傳統書法融入當代藝術形式及生活的路徑。
中文作品名: | 見素抱樸 |
---|---|
英文作品名: | Reveal True Self, Embrace Original Nature |
作品年代: | 1991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90×180 cm |
作者: | 董陽孜 |
作者年代: | 1942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知其白守其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