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重 1942年誕生於安徽省屯溪縣, 1947年隨家人來臺。父親李金玉畢業於北京京華藝專,專精傳統書畫。繪畫、習字是李重重自幼被交付的功課,水墨也成為她最早接觸的創作媒材。在此家學淵源與家庭教育下,奠定了李重重日後紮實的水墨素養。高中畢業李重重進入復興崗政戰學校美術系就讀,接觸多樣的藝術形式,隨林克恭修習油畫數年。政戰學校畢業後, 1967年李重重與王愷、金開鑫、楊勝雄、沈臨彬、陳文藏等人組織「奔雨畫會」,開始積極參與各項創作發表。
1968年,李重重加入劉國松等人倡導成立的「中國水墨畫學會」,開始進入了她對現代水墨的探索與歷練。「中國水墨畫學會」集結了當時臺灣從事現代水墨創作的畫家,舉辦數次大規模現代水墨展,李重重都是其中重要成員。 1970年之後李重重決定選擇以水墨畫作為創作方向,並多方實驗新技法與新表現形式的可能。自此,偏向抒情抽象的水墨風格逐漸確立,並隨著時間、經歷的累積更加精煉。
〈颱風眼〉一作李重重運用畫面上方與左下兩片濃墨、線條紋理以及留白,三者在構圖上的對應關係,造成視覺上旋轉錯覺,產生出某種動勢與圈圍的行進暗示。明度的對比加重了兩片焦墨的視覺強度,讓它成為畫面引力的重心,彼此既相抗又牽引,讓作品散發出相吸相斥的力量。
李重重自覺於傳統水墨表現手法的拘限,以及水墨媒材潛藏的可能,所以在 1970年代毅然選擇現代水墨創作研究。基本上她接續了 1960年代現代水墨運動「學習新法、以西潤中」的改革理路,拋開傳統水墨畫在形象、技法、材料的成規限制,強調形式及繪畫語言的實驗性與創新性。參加「中國水墨畫學會」之後,李重重接觸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新觀念,讓她得到很多啟發。
改變繪畫造形的做法,常由媒材實驗和技巧開發著手,李重重初期也在拓、染等技術運用上作諸多嘗試。之後,她重新回到傳統繪畫既有的筆墨要旨中去探索新的可能,進而發展層疊經營的墨韻層次及變幻無窮的書寫性線條。靈動、穩重並具,蒼勁、渾厚兼備的畫面特質,成為後來李重重最具代表性的繪畫語言。作品簡潔又充滿韻律,在抽象的現代形式中掌握了筆勢與墨韻精要,同時呈顯出傳統文人美學中獨特的空靈、氣韻與意境。
中文作品名: | 颱風眼 |
---|---|
英文作品名: | Eye of Typhoon |
作品年代: | 1990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68.1×68.2 cm |
作者: | 李重重 |
作者年代: | 1942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