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賢二 1942年生於臺中, 1965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江賢二學生時期就開始抽象表現形式的創作, 1964與同學姚慶章、顧重光兩人共組「年代畫會」,在臺北省立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辦聯展,為 1960年代臺灣現代繪畫運動後期的抽象藝術團體。 1965年,江賢二獲選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隨後在 1967年旅居巴黎,隔年再遷至紐約。經過 30年海外漂泊,江賢二 1997年回臺定居,在關渡、臺東設立工作室,作品色彩也漸趨明亮。
大學畢業後,江賢二 1966年在臺北省立博物館舉辦首度個展,旅外期間分別於 1975紐約 Lamagna畫廊,以及 1994紐約 O. K.哈里斯畫廊個展發表。 1997年回臺灣之後作品產出質量豐富,已舉辦過數次個展。 2007年於台新金控大樓舉辦的「平面與空間」個展,江賢二首度展出抽象鐵雕作品,將平面繪畫向三度空間延展。
〈對永恆的冥想 01-33〉源自江賢二抄寫《心經》的經驗。作者從自我修煉的儀式性動作,體悟了心靈純淨的美感。「光」依舊是作品重要的元素,金色顏料鋪陳出朦朧微光,與排比的光點呼應出緩慢而重複的節奏,引導觀眾進入一種靜謐的沉思。
江賢二大學時期正值臺灣抽象繪畫的高峰期,「東方畫會」、「五月畫會」已公開展覽多次,許多以抽象風格為主的現代繪畫團體也相繼成立,江賢二便在 1964年與同學共組「年代畫會」展出抽象表現風格作品。由於江賢二出國甚早,離臺將近 30年,臺灣藝壇 1960年代中期到 1990年代間幾番潮流起伏,與江賢二已沒有聯動。而旅居紐約時期面對國際藝壇風格脈動,他也幾乎不受影響。早在 1966年第一次個展時,江賢二已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抽象風格,執著於純粹的藝術理想。
江賢二鍾情於藝術家家傑克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 1901-66)孤獨嶙峋的雕塑,以及音樂家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的音樂,多次從中得到感動與慰藉,所以江賢二始終相信,藝術可以淨化人心。他的作品直指人生命的存在感,表達他對於人類心靈安頓與精神歸屬的高度關懷。在極簡的造形中,帶有一種靜謐、深沈的宗教意識與感性的詩意,觸動人內在幽微情感,是臺灣藝壇中罕見長期致力
於藝術精神性追求的實踐者。
中文作品名: | 對永恆的冥想 01-33 |
---|---|
英文作品名: | Meditation on Eternity 01-33 |
作品年代: | 2001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90×150 cm×2 pieces |
作者: | 江賢二 |
作者年代: | 1942 - |
典藏單位: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臺北市立美術館 http://www.tfam.museum/Common/ContactUs.aspx?ddlLang=zh-tw Email: info@tfam.gov.tw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41~1950 ─ 三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