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德進(1923-1981)生於四川,中學畢業後進成都技藝專科學校,受到龐薰琴的啟發,接觸到馬諦斯、畢卡索等人作品。接著轉至沙坪壩國立藝專,受教於林風眠,並與趙無極、朱德群,李仲生往來。抗戰勝利,國立藝專遷回杭州西湖,席氏遠赴杭州,1948年,自國立藝專畢業,來臺任教於省立嘉義中學,四年後,辭教職前往臺北,全力從事藝術創作。雖在短短59年的歲月中,無法全部實現他的藝術理想,但他繪畫創作、研究臺灣建築本土文物,卓有成就,令人佩服。
1962年的《紅衣少年》,畫中人物,大眼、瘦長,以銳利的黑線襯出輪廓,背景是抽象的組合,顯現出人物質樸、羞澀且稍帶野性的氣質。這是席氏肖像作品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作品,描寫對象是席德進感情世界中所愛慕的青年男子,主角是比他年輕19歲的藝術家「莊佳村」,但因少年並非同性戀者,這段戀情因而沒有結果。然據莊先生在〈我與席德進〉文中說:「席不停的揮動著畫筆,伴著南美熱情的曲調,絢爛璀燦的色彩充滿畫面:青春、活力及野性。畫中的似乎不是我,而是畫家自己的化身,也難怪他說這張畫是他那時期最滿意的佳作之一」。
1950年代後期,西風東漸,國內現代繪畫風潮日盛,席德進置身其時,扮演著一定分量的角色。1963年,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走訪美國考察並寫生,親炙現代藝術原創地,隨後改途遊歷歐洲,對現代藝術賦予新的體認。席德進之肖像畫創作在其繪畫成就中佔有相當的比重,早期創作1948年至1950年的人物肖像充滿歐洲古典風格特色,表現較為素樸而平面化。1950年至1956年開始有大膽的色彩表現,1960至1965年代席德進的人物畫,背景色彩開始轉繽紛櫬托強調主體人物單一色相表現,1962年《紅衣少年》即是此時期的佳作,炫目的背景色彩加上主題人物鮮豔的衣服,充滿青春少年,旺盛的生命氣息,意氣飛揚的神采…,風格的轉變莫不與當時時代脈動息息相關。
中文作品名: | 紅衣少年 |
---|---|
英文作品名: | Boy in Red |
作品年代: | 1962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90×64.5 cm |
作者: | 席德進 |
作者年代: | 1923 - 1981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