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鳴鵰(1922-),臺北市人。早年就讀嶺南美術學校研習水彩畫,現任新中美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擔任臺灣風景協會、中國攝影學會、中國美術協會、臺北攝影學會共同發起人、日本寫真協會會員。1948年在臺北中山堂光復廳舉辦個展,為臺灣光復後最先舉辦攝影個展者。1949年在新生報編撰「攝影漫談」專欄,並於1951年創臺灣影藝月刊社,自任發行人,出版《臺灣影藝》月刊,為本省第一本攝影雜誌。創作喜以單純的形式,象徵的手法表現優雅的外在物象,使人感受到人與事物、景色之間和諧的關係。
三位天真無邪的牧童,手牽著小羊,漫步在河堤邊,流露出恬然自得的氣息。作品的構圖以三小孩為切割面,將整個畫面間隔開來,若去掉小孩,則就成為平凡無奇的風景照片,小孩的群體動作,使這張作品整個活潑起來。這張深含著某些意念的作品,讓已遠離童年往事的我們一下子又回到池塘邊、老樹前、小河旁,都曾有同伴的呼喊聲,走過童年後,只能夢求已遙遠的歲月。作品創作1947年臺北新店溪畔(舊名螢橋附近)。
初期臺灣攝影是以寫真館的形態出現,並開始生根萌芽,同時期許多臺灣青年到日本等地學習攝影,深受日本攝影觀念的影響。這批青年後來成為臺灣攝影界的奠基者,如彭瑞麟、張才、鄧南光、李鳴雕和林壽鎰等人。李鳴雕攝影作品如《息肩》(1948年、臺北光復橋頭)、《望風懷想》(1948年淡水海水浴場),皆以人物和背景環境的相對關係,捕捉那凝止的刻度,光陰匆匆流逝表現,給我們一種流逝和懷念的情懷。《牧羊童》即是令人回想起童年的趣事,使人們充滿懷念的作品。
中文作品名: | 牧羊童 |
---|---|
英文作品名: | Shepherd Boys |
作品年代: | 1947 |
媒材/分類: | 攝影 |
尺寸: | 43.8×51 cm |
作者: | 李鳴鵰 |
作者年代: | 1922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