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生於屏東東港,1963年進入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就讀,1967年畢業。由於在校成績優異,為系上留任助教,繼而升任講師,多年後為能一圓親睹西方美術名作及對美術繼續深造的夢想,遂辭去教職於1973年赴比利時留學。原本精擅書法、繪畫藝術,進入比利時藝術學院接受嚴格的西畫、雕刻訓練,由平面繪畫進入立體雕塑的學習研究,1977年畢業於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並於比京布魯塞爾乾隆畫廊舉行首次個展,之後陸續發表多次展覽後旅居比利時繼續創作,於1980年獲聘任教於魯汶大學教授書法,1988年曾應聘回國擔任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系主任,是年並獲文建會聘請主持修復黃土水釋迦出山像原模及應聘擔任奇美藝術人才培訓計畫評審。僑居比利時期間曾任比利時華僑中山學校校長,對比利時僑學界及促進臺灣與歐洲藝術交流不遺餘力,而獲頒「海華最高獎章」。
本幅作品是以南臺灣新營風光為題材,作者將天地分成兩個單元,畫面簡潔富張力,僅描繪自然景象一隅,然矗立於大地的稻草與寬闊的畫面,卻將嘉南平原人民生活的情節與土地的芬芳表露無遺。
黃朝謨自幼即喜愛塗鴉,在中學時期就跟隨美術老師到戶外寫生,並對書法產生興趣,臨帖自習,開啟繪畫的自我學習階段。1963年進入中國文化學院美術系正式接受學院訓練,學習對繪畫元素的認識、掌握與表現能力,歷經寫生到創作的時期,作品也從寫生自然的表現,轉進形塑自然的體認。留任母校教學期間,擔任教授雕塑課程,在藝術的探討與追求中,也由平面繪畫轉到立體造形(雕塑)的接觸,進而體認了平面與立體的關係,並對繪畫空間展開研究,此項探討與研究也成了黃朝謨此一階段創作的重心。
1973年赴比利時深造,由平面繪畫轉向立體雕塑的學習研究,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藝術家一起學習切磋,在置身多元文化的環境下,產生尋根的強烈意念,思索如何凸顯自我文化的風貌,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此時創作的重要課題。本來對中國書畫就有專研的他,在接受嚴格的西畫、雕刻訓練之後,嘗試運用傳統書畫材料作為寫生及作畫的工具,企圖將中國書畫的特性融入作品之中,以水彩或油彩為墨,力圖追循書畫之骨法用筆,以中國書畫筆墨韻味將點、線、面組成完美的造形,使畫面上流露出靜謐而內斂的情感表達。
由於黃朝謨喜愛大自然,作品題材也多傾向風景畫,其繪畫的形式,使畫面常呈現寬闊遼遠的景象,其作品不論是以西方油彩或中國水墨形式來表現,皆能調和中西繪畫之間互有之聯通性與差異性,並能統合視覺化的平面傳達與實體存在的空間美感臻至和諧境界。
中文作品名: | 營郊(臺灣新營) |
---|---|
英文作品名: | Open Field (Xingyin Taiwan) |
作品年代: | 2006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52×72 cm |
作者: | 黃朝謨 |
作者年代: | 1939 - |
典藏單位: | 藝術家自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代理人(黃淑蓮)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佳洛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