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生於臺中市,1955年考上省立臺中第一中學,1957年拜楊啟東為師研究水彩風景寫生,1961年考上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1965年畢業獲系展水彩組第一名,1975年赴西班牙遊學,1978年策動西班牙與中華民國的美術交流展覽,後遊歷歐洲、美國及南美洲等地,1981年應阿根廷國會圖書館邀請赴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政府文化中心舉行個展,1982年應國立藝術學院之聘任教美術系。林惺嶽是臺灣畫家中少數能畫又能寫的藝術家,著有《亞藝術家的塑像》、《臺灣美術風雲四十年》等,對臺灣美術歷史的發展有其自主論述的思考,其繪畫創作早年以抒情水彩畫為尚,其後以超現實主義風格為表現,八○年代轉入維護臺灣自然大地河川的關懷,且實踐力行創作,代表作品有〈龜山島〉、〈東北角海岸〉、〈水落石出〉、〈濁水溪〉、〈歸鄉〉等。
八○年代林惺嶽畫風由超現實轉向寫實主義,開始對臺灣的山川深入的探討,本幅作品以濁水溪的石頭為描繪題材,將原本平淡單純的石頭賦予明亮多彩的色調,既活潑又有生命力,幽靜的光影如夢幻一般剔透,頗具詩意。
林惺嶽是戰後臺灣學院養成的藝術家,但他的繪畫風格卻一直以來都是堅持自己的路在走,早年受孟克(Edvard Munch)的影響,卻選擇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方式,將自己沉浸在幽靜環境中創作,在六○年代末期至七○年代初期,超現實主義風格成為其創作風格的代表,這時期的顯著特色是他自由驅使拓印技法以描繪心象風景。1975年到西班牙,得以直接面對接觸他所傾慕的超現實主義畫家的作品,他除了藉由遊覽拓展見聞,也試圖確立自我方向,在1985年以後,他深入臺灣玉山、跋涉濁水溪之後,被大自然偉大生命力打動,畫風轉變,回歸到臺灣相關事物之探討,畫面充滿著臺灣明亮光線與色彩,畫風從超現實主義轉換到寫實主義,並以臺灣風景為主題的風景畫表現臺灣的山岳、溪流、岩石等。林惺嶽繪畫所描繪的主題與東洋風景畫形式不同,顯然其風景畫的表現不僅在讚頌臺灣的風景之美,也蘊含著一份東方山林美學的哲思。
中文作品名: | 濁水溪 |
---|---|
英文作品名: | Chou-shui River |
作品年代: | 1986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30×193.5 cm |
作者: | 林惺嶽 |
作者年代: | 1939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