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於江蘇蕭縣白土鎮一個醫生世家,1935年進入杭州藝專就讀,從寫意畫家潘天壽學習國畫,並跟隨吳大羽、方幹民等人學習西畫,與趙無極、吳冠中為前後期的同學。曾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及臺灣師範大學。1949年來臺,1955年3月離臺旅居巴黎。1957年以伴侶董景昭女士為對象所繪製的古典風格的《景昭肖像》獲巴黎春季沙龍銀獎,1997年獲頒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終身院士,此乃法蘭西藝術院成立二百多年以來第一次將院士頭銜授予華裔藝術家,2001年獲頒法國教育部騎士棕櫚勳章,2006年獲頒歐洲傑出人才獎,是當今華人著名藝術家之一。
朱德群的畫風自由奔放,雖以西方抽象繪畫形式表達,實為中國水墨畫意趣和概念的延伸,率氣豪放的筆觸與光和色彩明暗構成混沌朦朧空間結構下,卻蘊含著如大自然生生氤氳包容萬象的畫面。在有形無形之間,狀似一個在世界形成之前的混沌,既充滿著各種可能,又猶如一條可追尋的道路,不通向終點,卻溯至起源,此即朱德群的繪畫所引領我們前往的所在──一個未完全定形的世界。
朱德群早年在中國大陸時期從寫實風格出發,對北宋、五代名作多有推崇。在臺北教學期間,對抽象領域的探討漸由簡單幾何文字抽象符號轉變為山水的抒情抽象,1956年是朱德群的藝術風格的轉捩點,這一年他參觀了俄裔抽象畫家尼古拉.德.史坦耶爾(Nicolas de Staël)的回顧展,史坦耶爾作品的奔放氣質,啟發了朱德群探索更自由的創作形式,旅居巴黎期間更加強了素材的表現力,並重視畫面的微光、結構,油彩富於流動生機,筆的運行更加磅礡有力。他的繪畫呈現一種自然的流露,顫動、熱情,不為一般繪畫原則和理論所拘束,是一種抒情的奉獻,低聲傾訴生命的奧秘。總括來說他承襲東方的氣韻美學,書法線條的律動造型美,並結合西方對光線、體積、肌理的素養,偶爾加入他自稱的音樂性想像空間,形成其個人風格。
中文作品名: | 形無形 |
---|---|
英文作品名: | Between Figure and Form |
作品年代: | 1982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60×260 cm |
作者: | 朱德群 |
作者年代: | 1920 - 2014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SACK(韓國藝術家版權協會)代理 Email: copyright@sack.or.kr 國立臺灣美術館 Email: artnet@art.ntmofa.gov.tw (04)2372-3552分機363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