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生於苗栗,因父親服務於山林管理所舉家遷居新竹縣尖石鄉佳樂村,再遷至內灣,童年在內灣度過。自幼對於繪畫即有高度的敏銳感,幼年罹患眼疾長達二年,直到十歲才入學就讀,1955年受蕭如松啟蒙指導,同年獲全省學生美展第一名,1959年畢業於臺北師範藝術科,在學期間即有優異的成績表現,曾獲全省學生美展第二名,1964年臺中師專畢業,1965年獲臺陽獎,1968年獲臺陽展首獎及省展第三名,1969年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多年來參加國內外美術展獲獎無數,成績斐然。潘朝森繪畫風格獨特,早期喜好灰藍低沉的色調,逐漸轉為重彩的暖色之後,再轉變為黑白低彩度的呈現,畫面營造出一片寧靜的氣氛,所描繪人物經常是閉目無口,令人觀之似乎也陷入冥想的世界中。
其創作約略可分為五個階段:一、當兵的漁村系列,二、無言的美女系列,三、風景與靜物系列,四、裸女與記憶系列,五、發現自己的元素系列。
以深藍色的海水與平靜的海平面為背景,襯托畫中人物形式化的肢體與神態,整幅作品似乎將時空凝結在一個定格中,在一片寂靜的氛圍裡,更顯等待無奈的情境。
潘朝森成長年代是在戰後的臺灣,在現代美術運動的風潮中,在蕭如松的教導下,他堅持走自己創作的路而開創獨特的繪畫風格。潘朝森的繪畫深藏著一股神祕性、故事性,閉目、無口的人物成了他繪畫的風格典型。畫中人物幾乎都是閉著眼、雙手抱胸,好像在沉思、回憶什麼?而略帶傷感的表情,帶著一分憂傷的浪漫情愫。這種符號式的沉默具有憂鬱、壓抑的慾望想像空間,而兩手交叉或環抱在胸的身體姿態,給人一種自我拘囚的孤單印象,讓人感覺彼此沒有交集。除了獨特的肢體符號之外,潘朝森繪畫中對於藍色調的運用也是其繪畫風格的一大特色,邃深的藍、迷濛的藍、靜默的藍⋯⋯等與憂鬱粉白的人物圖像,使其畫作瀰漫著抒情氛圍安靜的憂傷,這種憂鬱封閉的畫面,隱約透露著潘朝森對人的愛欲渴望與情感執迷的詮釋,是戰後臺灣美術發展中極特殊的一種表現風格。
中文作品名: | 等待 |
---|---|
英文作品名: | Waiting |
作品年代: | 1970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91×115.7 cm |
作者: | 潘朝森 |
作者年代: | 1938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