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生於金門,1973年以前其創作意念多變,而有「畫壇變調鳥」的雅號,1973年以後以一種精緻的絹印技巧,建立了個人獨特的創作風格,且延續至今,大略可分為幾個系列:1970-73年一系列以「月亮」為主題的精緻版畫作品完成,1974年發表「月之祭」系列,是李氏作品風格趨於穩定的一個重要開端。1979年發表「時光行」系列。1984年「霓虹」(又稱「生命的動感」),流動性的書法式線條與柔和漸層的色彩,仍是延續「時光行」以來建立的作品風格。1986年「頓悟」作品邊緣加蓋方形圖章是其特色。以上幾個系列的作品色彩細膩、線條流動。雖然形式多變,但究其藝術的本質基本上乃源自於書法藝術。
李錫奇是屬於倚重藝術形式類型的創作者,因此對他來說形式決定內容,而形式也決定風格,在李錫奇多變的藝術形式背後,其探索的主題是「時間意識」的掌握與表達,李氏作品始終呈現一種「律動」的特徵與「時間意識」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李錫奇是從「書法藝術」得到印證,尤其在行草中表達藝術對「時間意識」的體驗。李錫奇是如何將二度空間的傳統書法,轉換成現代藝術作品。基本上他是站在現代藝術形式主義的基點,強調身為中國人自我,從而在傳統中國文化 ─ 書法藝術中索尋精粹,作為造型的要素,以建立自己的面貌。這樣的創作理念自1973年以來在長久的探索之後至今仍沒有改變。
李錫奇的創作方式多變,無論材料的運用、繪畫技巧與畫面效果等技術上的巧妙運用,都能表現得有聲有色,除了形式的東西,其天馬行空的創新思維是支持他能多變風貌的創作泉源,雖然「變調」卻能一脈相承。本幅作品是繼「大書法」系列之後以漆堆疊產生強烈的皺紋質感,呈現出一種歲月流逝、斑駁、蒼茫的古痕。
李錫奇1955年因保送進入臺北師範學校藝術科就讀,是他正式接受正規美術教育的開始,此時期也是戰後臺灣現代藝術運動開展的重要年代,在此現代繪畫思潮衝擊下藝術現代化成為他繪畫創作的一個重要課題。六○年代是其繪畫歷程重要的階段,他積極參與現代藝術活動與組織,是「現代版畫會」的創始人,也是「東方畫會」中後期的成員。其七○年代的作品是從早期抽象主義轉歐普、普普藝術和傳統圖案造形的結合與運用,之後從書法中探尋新的視覺語彙而成為其繪畫獨特的現代風格的形式。李錫奇不只是一個藝術創作者,也是臺灣現代藝術推廣與引介的重要人物。八○至九○年代,他以畫家身分經營畫廊,拓展國內現代藝術展出的環境與機會,透過他的策展將海外藝術家作品引進臺灣交流與觀摩,開展出新一波的現代藝術運動。回顧八○年代的臺灣現代藝術發展歷程,李錫奇和其主持的畫廊,是無可忽略的一條重要脈絡。他對現代藝術理念的堅持,成為那段時間最顯目的軸線,在臺灣現代藝術的歷史裡他可被視為一個具體而微的縮影。
中文作品名: | 遠古的記憶9189 |
---|---|
英文作品名: | A Remote Memory 9189 |
作品年代: | 1992 |
媒材/分類: | 綜合媒材 |
尺寸: | 93×126 cm |
作者: | 李錫奇 |
作者年代: | 1938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本位二(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