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庭詩(1916-2002),福建長樂人,亦名耳氏,七歲因意外失聰但不啞,隨張菱坡學習傳統水墨,後入上海私立美專國畫系學習。1936年於福州「抗敵旬報」任主編時,開始用刻刀雕刻插圖。1938年,以「耳氏」筆名發表第一幅木刻作品《抗日游擊隊出發之前》。1945年由軍中復員來臺,次年受邀擔任《和平日報》臺中分社美術編輯,主編「新世紀副刊」、「每週畫刊」。1947年因二二八事件離臺,受聘為福州《星閩日報》編輯。1948年再次來臺,進入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今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服務。1957年辭去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工作,重拾刻刀,初期作品仍屬具象,並參與「五月畫會」。1958年與秦松、江漢東、楊英風、李錫奇、施驊等人籌組「現代版畫會」,受當時風氣的影響,作品風格轉向純粹藝術的抽象創作。1986年後全力投入壓克力潑墨及「即成物」(Ready made)鐵雕創作。
從1960年初陳庭詩開始在表現技法和媒材上,不斷地嘗試開拓。1964年以後,開始採用臺糖公司開發的蔗板副產品,創作大幅版畫。1969年創作《冬眠》一作,他從中國的金石碑拓尋獲靈感,放棄木刻手法,採取手撕、折裂的方式,在蔗板上產生罅裂的形象效果,並在另一個襯板上排列、構成,做成版模再壓印成現代風格的抽象畫。畫面造型的語言頗為單純,幾可化為不規則矩形與圓形,全幅只採用簡樸的黑色,然氣勢磅礡,作品有無限的張力。1970年此件作品參加韓國東亞日報「第一屆國際版畫雙年展」榮獲首獎。
抽象是五○年代末以來臺灣現代藝術的指標,而「現代版畫會」在創作風格上朝向變形、抽象等語彙,同時利用非繪畫性技法,如磨擦法、拓印,將中國書法或圖騰作抽象表現。作為現代版畫會成員的陳庭詩受到影響,毅然放棄他原本即為熟練的傳統木刻技法與形式。為了強調創作者的心靈呈現,逐漸捨棄具象改採抽象表現,從1964年到到1980年代中後期,陳庭詩將近二十多年時間反覆在抽象風格中發展開拓,而此時期的抽象版畫作品是他個人風格發展最清晰的創作。
中文作品名: | 冬眠 |
---|---|
英文作品名: | Hibernation |
作品年代: | 1969 |
媒材/分類: | 版畫 |
尺寸: | 120×180 cm |
作者: | 陳庭詩 |
作者年代: | 1916 - 2002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國美無雙 I - 館藏精品常設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