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生於臺北,1959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62年留學日本國立東京教育大學繪畫研究科至1964年畢業,1965年旅居巴黎進入法國國立巴黎美術學院油畫教室受教於夏士德(Roger Chastl)教授,以及在版畫工作室進修受海特(Hayter)教授指導,1969年移居美國,1973年返臺任教於臺灣師大美術系,積極提倡現代版畫,1977年應日本國立筑波大學之邀設立版畫工作室並任教二年半,1979年任教美國西東大學藝術系版畫教授至1992年因病辭職。廖修平先生在版畫教學與創作頗獲肯定,有「臺灣現代版畫之父」的尊稱,或許因其版畫成就之光芒太過耀眼而掩蓋了他的油畫創作,廖修平是戰後臺灣畫家入選日展第一人,其油畫創作與版畫創作是並行不悖的,綜觀其藝術歷程約可分為五個風格:「門的記號」、「四季之情與田園風味」、「木頭人的禮讚」、「窗與牆的語意畫」、「園中雅聚」。
「門的符號」系列創作開啟了廖修平以符號為創作的元素之門,本幅作品雖為油畫創作,圖像的描繪與版畫相似,透過傳統符號作和諧對稱性的組構,顯現寧靜致遠的安祥意境。
廖修平其成長的年代從日本統治臺灣過渡到戰後國民政府來臺,在美術養成的階段適逢五○年代臺灣現代繪畫運動開展的時代,在這一波現代繪畫思潮衝擊下,廖修平有其獨特的堅持,他選擇一條異於同時期藝術家所走的路,當時赴國外學習美術者大多是以歐洲為主,但廖修平卻選擇前往日本學習。雖然早已在國外接觸現代繪畫的理念,西方藝術思潮對其影響自然無法避免,但他的創作仍堅持繪畫與自己生活記憶息息相關的事物,從早期創作以來即以臺灣在地民俗、宗教、建築⋯⋯等日常生活及市民大眾文化中的圖像做為其創作題材,廖修平堅持用本土的審美觀念從事創作,讓具臺灣在地文化風格的作品以現代繪畫的形式呈現,不僅建立了自己獨特風格,也獲得藝術界的肯定。
中文作品名: | 鏡之門 |
---|---|
英文作品名: | Door of Mirror |
作品年代: | 1967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00×73 cm |
作者: | 廖修平 |
作者年代: | 1936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廟神(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