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生於上海,1948年隨家人遷臺,父親是顧祝同將軍,也是名記者顧安生之弟,生性寡言內向,1958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學期間即加入「五月畫會」,為該會重要成員,1961年獲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榮譽獎,同年前往巴黎深造,1963年轉往美國。顧氏早年作品多為非具象形式的繪畫性表現,擅於運用貼裱技法,畫風也曾有短暫時期是以抽象形式來表達,但1965年以後除了貼裱之外,又重新恢復以較具象徵的人形來表現,顧氏一生的創作中「人」是最主要的題材,表現對人生的不安與深沉思索,始終是顧氏作品的主調。
本幅作品是顧福生早期在臺灣創作的,此階段的人物造形似莫迪里亞尼(Modigliani)拉長變形,線條筆直俐落,畫面人物呈顯瘦長孤寂的憂傷情感,似乎呼應著存在主義苦悶荒蕪的精神情境。
顧福生雖是五月畫會成員,卻在1961年離開臺灣,因此在臺灣現代繪畫運動中他是推動臺灣現代美術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但顧福生並沒有全程參與,他在這股浪潮裏卻也始終保持他個人獨特的繪畫理念,其繪畫思想受現代主義及存在主義的影響,創作題材著重在心靈的表現,對社會議題不感興趣,長年以來始終不變的以人為題材,他說:「我畫的是人內裡和外界的感受、人和人的關係,以及人和周圍環境、大自然的關係」,其畫境是在現實與非現實之潛意識世界中將幻想與夢境交融,數十年如一日,創作從不停止,其繪畫沒有目的,全然純粹,早年作品的人物傳達一種孤獨感,近期畫作色彩鮮艷,呈顯躍動、舞動般的律動感,散發喜悅、明亮的樂觀氣氛,是對生命動力的歌詠。
中文作品名: | 人 |
---|---|
英文作品名: | Figure |
作品年代: | 1959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91×48 cm |
作者: | 顧福生 |
作者年代: | 1935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