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傳略1935年生,其父是著名音樂家蕭友梅先生,友梅先生早逝,蕭勤隨舅父王世杰生活,來臺後入北師藝術科就讀,後入李仲生畫室學畫。早期受克利、米羅兩人類似書法抽象的畫風影響,1955年放棄形象的追求,嘗試純粹抽象的畫風,他認為這種表現方式更為自由,可以直接地從內心流出,不受到外界物像的牽制、影響。1956年到歐洲後直接受到前衛藝術非形象主義(Informalism)的影響,畫風更為自由。1958年其油畫作品具體地接受中國書法對稱結構的形式,顯出了較具個人面目的風格。1960年蕭勤的作品開始放棄較具體的發洩性手法,出現富於規律與幾何的排列式的風格,這些均整點狀的造型,可以確認他是根源於中國書法的思索。1961年他放棄油彩的運用改採水墨及不透明水彩,在布與紙上作畫以達到他所希求的空靈、透明的感覺,追求幾何性構成趣味更為明顯,圓與長條狀造型逐漸成為蕭勤畫作的主要語言,這種語言根本上仍是書法精神的延續,更具體的說,就是以西方排筆來作書法線條造型。1962年用大的排筆畫出來的長條狀、流動狀的造型,仍與更趨於均整的圓點產生有趣的對照,尤可注意者,大片空間的保留與題在畫中間明顯地位的中國文字。往後「禪」「氣」及「度大限」系列是1980年以後的作品,雖已進入一種極接近宗教性的藝術,仍有強烈的書法性。總而論之,蕭勤的繪畫在形式上是以書法的手法和非形象主義融合,進而朝向中國哲學的探索。
蕭勤長年旅居國外接觸西方現代藝術,但東方宗教禪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他,在嘗試多元媒材之後,他重拾昔日熟悉的創作素材,重溫率性、適情、自然、無為、從容畫法,而開啟了「禪」系列的創作。
蕭勤自幼耳濡目染對音樂藝術也充滿興趣,後來卻選擇繪畫為其一生的志業,在五○年代的臺灣正掀起一股現代繪畫運動的時代,蕭勤師承李仲生習畫而投入臺灣現代畫的推展,成立「東方畫會」,也為臺灣當時的現代藝術掀起一股前衛的風潮,之後遠赴歐洲展開另一個新的藝術探索,其創作也從抽象的形式轉向形而上的探尋,他在中國傳統思想與媒材上結合了西方現代繪畫形式,呈現其獨特的繪畫風貌,經由道家的思想反映出宇宙的神祕性,運用極簡易的造形語彙,形塑一個和諧的空間,其繪畫已不是純理性的探索,而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意境展現。
中文作品名: | 禪之一三一 |
---|---|
英文作品名: | Zen No.131 |
作品年代: | 1988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63×64 cm |
作者: | 蕭勤 |
作者年代: | 1935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中國之再生-18 禪-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