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生於河南省南陽市,1948年國共內戰激烈,在南陽棄守的情勢中與四哥鍾彥一起隨校流亡,1949年從軍於8月由廣州乘船到臺灣,1952年報考政工幹校進入藝術系就讀,受訓期間參加東山戰役親上火線是其畢生難得的歷練,1953年畢業分發到海軍服務,1956年首次見到抽象表現主義畫作,感到驚喜又親切,遂拋棄形象投入抽象繪畫的創作,1958年與胡中奇、孫瑛、曲本樂舉辦聯展,四人皆是海軍同袍,被稱為「四海畫會」,1959年參加巴西聖保羅雙年展,1961年應劉國松之邀加入「五月畫會」,1969年自海軍退役,轉任電視公司美術設計,1975年移民美國,期間仍不間斷持續創作已達半世紀。
馮鍾睿用西洋現代繪畫描繪技法與肌理的表現,把傳統山水畫進行改造,在他的作品中山水、草木已不重要,他將客觀的景物轉化成主觀形式與符號的一種表達,使其成為一種獨立的審美符號,作品中看不到自然風景的雲山霧象,卻傳達出山水畫的自然情境。
馮鍾睿由「四海畫會」、「五月畫會」開始,積極投入戰後臺灣現代美術運動,在抽象表現主義的風潮裡,選擇了以抽象形式的表現融入傳統山水畫情境,開創個人獨特的風格,這個形式是馮鍾睿對傳統文化進行比較深入的吸收後,融合西方現代繪畫的形式所組合而成的新的繪畫風貌,此一風貌能快速呈現既傳統又現代的樣貌。其早期的水墨作品帶有如宋元山水的淡淡哀傷,在不斷轉變創新後,混合水墨與油畫,六○年代其作品在表現手法上更加完善,愈加顯現個人獨特的面貌,試圖跨出中國抽象水墨畫途徑,對繪畫形式本體直接關照,八○年代改變以傳統山水形式融入現代繪畫的構成風格之後,又以書法圖像作為元素,表現新的水墨意象,馮鍾睿大膽地將書法結體作為一種符號,成為畫面的一個組織部份,進行新的美學詮釋。
中文作品名: | 74-60 |
---|---|
英文作品名: | 74-60 |
作品年代: | 1974 |
媒材/分類: | 水墨與書法 |
尺寸: | 80.6×118.3 cm |
作者: | 馮鍾睿 |
作者年代: | 1934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