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生,其父莊嚴先生是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958年從師大藝術系畢業,加入「五月畫會」成為 重要的會員。1960年作品風格由具象轉為抽象畫,畫面以左右開展的方式構成。往後線條成分減少,渲 染、大色面的色彩增加了,少數留下的線條也由溫婉、舒緩的曲線所取代。1963年畫面從飄逸、瀟灑、 抒情轉向凝重、沉著的傾向。一些可能是以大排筆畫出的粗重線條,構成連結凝聚的力量。這些線條是 一種力的運動,集中而含蓄,有一種完整而龐大的氣象。1956年莊喆在作品加入中國古代詩句,是別 具嘗試性的作品,但在發展中突然湧現而消逝。莊喆自五○年代投入「東方式的抽象」的追求以後,在 形式上他不具重大的變化,以現代抽象的手法表達或捕捉中國山水的真精神,是莊喆自始至終追求的目 標,在這一長久的追求中從形式來看,五○年代至八○年代莊喆的畫面幾乎沒有什麼重大的改變。雖然 莊喆的繪畫是以抽象形式表現中國山水的精神,但其畫面線條的構成卻來自傳統書法的運用。
莊喆是將傳統內蘊表現於現代畫創作的藝術家,以抽象形式將自然物像融合,反應出以自然為主軸的風格,本幅作品在大膽傅彩與細緻紋理的畫面中置入書法般的黑色線條躍動著,看似即興,卻有一份理性的空間分割的表達。
莊喆由於家學淵源,因父親工作的關係而有機會目睹故宮名畫真跡,自幼啟蒙於劉峨士與黃異二位先 生,師大藝術系畢業後加入「五月畫會」,期間正值臺灣畫壇推動現代繪畫的高峰期,在此時成長的年 輕藝術工作者對於中國畫的改革有著一份的使命感,莊喆也思考著中西繪畫與抽象繪畫結合的可能性, 並開時推動「中國文人畫傳統」與「西方抽象表現繪畫」的融合,因而快速接受了抽象表現繪畫成為主 要的藝術形式,雖然莊喆在本質上是一個抽象畫家,但他認為是不是抽象藝術家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 如何透過作品的形式了解其隱含的真正意義。莊喆致力於將傳統內蘊表現於現代畫中,在其作品中反映 出自然為主軸的風格,形式雖是抽象,卻是融合大自然於一體的形式,在抽象的結構中表現了東方思想 的視覺整合。
中文作品名: | 89-26 |
---|---|
英文作品名: | 89-26 |
作品年代: | 1989 |
媒材/分類: | 油彩與壓克力彩 |
尺寸: | 100.5×128 cm |
作者: | 莊喆 |
作者年代: | 1934 - |
典藏單位: | 國立臺灣美術館 |
授權聯繫方式: | 數位典藏內容授權作業要點及說明 |
相關展覽: | 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 ─ 二年級生 |
相關作品: | 87-46 從白天到夜晚 |